第 578 期 2014-11-07

研究發展
「國家攝食資料庫」建置與功能簡介
Introduction of the Food Consumption Database

飲食暴露是健康風險評估中重要的一環,世界各國在近年都著手建立飲食資料庫,目的在提供進行健康風險評估時的重要資料,而且因時代變遷,諸多新的食品與添加物不斷地推陳出新,在新的調查資料持續更新之下,舊有的資料庫與食品分類規則已不敷使用,分析上的困難與日俱增。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在我國正起步發展,「國家攝食資料庫(Food Consumption Database)」即提供國人攝取食物的可靠數據,為進行暴露評估(exposure assessment)的根本依據及發展我國風險評估科學的重要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我國攝食資料庫早年(1981至1982年)即由國民營養調查獲得原始數據,但資料中並未根據攝食暴露評估需求,以及針對各類食品細項與各年齡層進行整併統計;復因時代進步,民眾飲食習慣快速變遷,國民營養調查資料屢次更新,亟需編製一套專供食品風險評估之攝食資料庫。〈更多內容〉
《文/圖: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洪翎慎研究助理;審校: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張新儀研究員》

健康知識
丙型干擾素血液測驗於潛伏性結核病感染之角色
The role of 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 in diagnosis of 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s

結核病為全球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於2010年造成全球九百萬人感染,一百萬人死亡。結核菌也是台灣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2008年仍有14,265人感染、762人死亡。診斷與治療潛伏性結核病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s)為結核病防治重要的一環,於歐美等低盛行率國家,此為根除結核病的重要策略。接觸結核菌後約有30%會得到潛伏性感染,而這些人有5-10%的機會將發展成活動性的結核病,過去證實實驗室檢查與藥物治療可減低發病風險,例如:使用isoniazid預防治療約可減少四分之三的發病風險。然而過去台灣潛伏性感染的診斷與治療有其困難,主要是因為結核菌素測試(tuberculin skin test, TST)會受到卡介苗的干擾而判讀不易,另外過去結核病盛行率過高,且治療藥物有其副作用,因此在過去難以仿效國外全面施行潛伏性感染的診斷與治療。新一代的潛伏性感染診斷方法問世,可避免卡介苗之干擾,然而仍有其局限,國內專家學者於此議題有精闢的專門著作,因此筆者僅淺談其理論基礎與當前應用。〈更多內容〉
《文/圖: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郭書辰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院務紀事
人才培育:103年研究生講座第3場
NHRI holds lecture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為結合產業發展及需求導向、提供訊息分享並協助輔導研究生融入產業就業,本院學務辦公室業於3月28日及5月7日舉辦二場103年研究生講座,分別邀請本院學術發展處謝興邦處長及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張大慈教授,以「壓力就是甜點、越寫越聰明-學術論文寫作攻略本」及「Becoming winner in career development」等講題發表演講,獲得熱烈迴響。

時序邁入初秋,適逢103學年學期伊始,為提供研究生安全及良好學習環境,學務辦公室於10月16日舉辦新進研究生安全衛生教育訓練,邀請本院環安衛室就安全法規及健康管理、緊急應變及安全設施、實驗室化學品管理、廢棄物及輻射安全、生物安全與生物保全等實驗室安全注意事項進行說明。〈更多內容〉
《文/攝影:學務辦公室何書賢;審校: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徐祖安博士》

出版資訊
世界衛生組織出版「氣候變遷於死因之定量風險評估」
WHO publishes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selected causes of death, 2030s and 2050s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日前發布了「氣候變遷於死因之定量風險評估」報告,內容所述氣候變遷對健康的影響主要為因高溫、海岸溢淹、腹瀉、瘧疾、登革熱與營養不良等造成的死亡。氣候變遷的風險對大自然是持續且長期的,與其他環境暴露風險相較,需要採取不同的評估方法。全球疾病負擔的研究多聚焦於近端危險因子與歷史模式,對於源頭的原因則較少探討。氣候變遷藉由間接的途徑對人類健康有不同的風險,這些特性使得健康風險評估更為獨特,因此有必要以全球與區域性的範圍,提升氣候變遷對健康影響的估計。此報告重點摘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