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近年來台灣發生多起環境毒物或食品危害物汙染之事件,為學習其他國家處理類似議題之經驗,並提升台灣的研究能量,本院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環毒中心)邀請美國前加州環保局農藥與環境毒理科主任Dr. Anna Cheuk規劃系列課程,並於2013年11月1日首次來台授課,課程獲良好迴響。本年度於10月23日與中華民國毒物學學會共同開授「化學物質之風險評估及其運用」課程,再次邀請Dr. Anna Cheuk來台講授,課程內容包括如何評估環境毒物暴露之健康風險、致癌性和非致癌性劑量反應關係,及考慮年齡上的差異等因素,彼此間的相互影響與在風險評估上扮演何種角色。
首先Dr. Anna Cheuk講解如何由毒性物質的劑量反應關係,利用不同的統計模式推估出非致癌性物質之參考劑量(reference dose),及說明如何將致癌性物質之斜率因子(slope factor)應用至人體健康風險之推估。而針對不同的族群、年齡及數據來源等因素,必須考量其風險之不確定性,以校正及量化推估的健康風險。而環境化學物質的暴露途徑往往透過空氣、水及食物為媒介,進入到人體引發不良的健康效應,Dr. Anna Cheuk講解利用多介質的風險評估模式,計算人體藉由多重環境介質的化學物質暴露計算出其風險商數(hazard quotient),並以環境農藥的暴露為例說明。最後,Dr. Anna Cheuk針對環境化學物質之風險評估,以國內外之化學物質暴露實例,包括砷、戴奧辛及塑化劑等毒化物進行說明,並針對未來風險管理政策提出建議及未來展望。
課程結束後幾位學員和Dr. Anna Cheuk進行討論,透過交流獲益良多。環毒中心未來會持續規劃系列課程,推廣毒理學與風險評估的概念,讓國內相關研究或政策制定能與國際接軌。
《文/審校: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周韋均博士後研究員、徐如欣研究助理/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林嬪嬪副主任》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日前發布了「衛生部門之化學品管理」報告,介紹幾個國家的衛生部門參與化學品管理的實際案例,包括立法措施、研究項目、資訊的收集與傳播、提高意識的實行、醫療專業人員的教育與培訓等;這些訊息有助於醫藥與其他產業專業人士於規劃執行「聯合國國際化學品管理策略方針(SAICM)」時相結合。
化學工業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產業之一,生產有機與無機化學品、塑料、合成纖維、製藥與藥品、合成橡膠、肥皂、油漆與塗料、殺蟲劑、肥料與其他農用化學品。所有這些化學品若管理不當,則會對人類健康與環境造成危害。根據WHO的資料顯示,在校正生命人年後,2004年時,有490萬例死亡(占總數的8.3%)與860萬例殘疾(占總數的5.7%)是由於幾項化學品的管理不當而造成的環境與職業暴露。〈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圖:出版品封面》
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時,增加了其罹患心臟病、失明、截肢及其他併發症的風險。在美國大約每10人中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且更多的人患有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糖尿病前期患者通常無任何症狀,但卻處於罹患第2型糖尿病、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11月份通訊特別針對此議題提出其相關研究成果,呼籲大眾只要能採取正確的步驟,最常見的第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是可預防或延遲的。
第2型糖尿病與胰島素有關。當食物進入體內時會被消化並分解為葡萄糖及其他分子,經由血液運送至全身。體內會分泌胰島素將葡萄糖帶入細胞內作為能量,而糖尿病患者無法有效地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或體內產生胰島素抗性,導致體內血糖高於正常濃度。第2型糖尿病通常常見於中年或老年者,但隨著兒童肥胖的盛行,在1990年代後期也開始出現於年輕人中。研究發現體重過重、肥胖、低活動量、一等親有糖尿病及特定人種如非裔、拉丁美洲裔、太平洋島民、阿拉斯加原住民為第2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而其中有些危險因子是可改變的。因此,NIH於90年代進行一項糖尿病防治計畫(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DPP),探討能預防或延緩第2型糖尿病發生的因子。〈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張喬菀編譯;圖:NIH News in Health November Issue》
本院2014年10月各研究單位所發表的最新著作共有篇35期刊論文(詳附件清單)。
清單內之論文依研究單位筆畫分類,有興趣之讀者可從相關論文之出版平台取得全文,或本院網際網路首頁「本院簡介」之「機構典藏系統」下瀏覽相關內容。
《文:編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