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多年間,世界各地許多地方青少年飲酒的盛行率一直在增加;在台灣,最近一項自2004年至2006年的全國性調查顯示飲酒的發生率,中學生自13.97%提高至18.08%、高中生自13.51%提高至26.08%。青春期飲酒不僅危害心理與生理健康,長期可能延續至成年且有多面向的負面影響。為了防止未成年人飲酒相關的不良結果,瞭解有關最早階段飲酒的發生與演化之預測因子是很重要的。現有青少年飲酒問題的致病因子研究,普遍支持環境因子可以解釋大部分開始飲酒的發生;然在持續飲酒上,遺傳和社會環境因子都顯示有很大的作用。
到目前為止,特定遺傳途徑與社會結構對於早期階段的酒精使用研究仍不多;從童年過渡到青春期這段期間,遺傳對於飲酒的影響程度為何,尚無一致性的證據。然而青春期早期是酒精使用的高峰期,酒精代謝基因與社交網絡可能會影響未來飲酒行為。為瞭解飲酒後的遺傳與社會環境效應尤為重要,以期制定年齡相宜之介入措施,本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陳娟瑜合聘副研究員及其研究團隊追蹤台灣一群10-12歲前開始飲酒的孩童至國中,評估其在青春期早期飲酒行為的演化。此研究目的為探討兩個影響酒精使用的酒精代謝酶基因(乙醇脫氫酶1B(ADH1B)與乙醛脫氫酶2(ALDH2))的遺傳變異與社交網絡的位置對於青春期持續飲酒的影響。〈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審校:神經與精神醫學研究中心陳娟瑜合聘副研究員》
桃園內壢高中為了培養學生對於科學研究的興趣以及瞭解科學研究實務的面貌,特別安排高一及高二數理專長班學生到本院進行參訪,冀望透過這一次參訪活動,能親炙國家級科學機構,以期對科學素養及生涯規劃能更有助益。
2月3日當天分別由該校曾秀燉(化學)、楊璧如(生物)及彭彥碩(數學)3位老師,帶領總計71位學生蒞臨本院參訪,本院由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莊志立研究員代表學務辦公室主任劉俊揚博士歡迎。
參訪活動行程安排如下:
〈更多內容〉
《文/攝影:學務辦公室何書賢》
國衛院電子報為本院重要對外溝通媒體,主要目的是與各界人士分享本院重要研究成果與醫藥衛生新知,自2003年7月發行至今已逾11年。電子報以院內動態為重點主題,進一步分享研究成果的進展與應用,以傳遞健康保健新知,並藉由報導重要學術交流及研討會等專文,建構出與外界互動溝通的橋樑。為了增加電子報內容的可讀性,並呈現其活潑的一面與讀者分享院內生活點滴,繼陸續增加健康知識與知識產權等主題後,亦獲得熱烈迴響。
目前電子報內容包括:研究發展、學術活動、學術交流、會議報導、院務紀事、人事動態、健康知識、知識產權、出版資訊、影音節目及最新著作等。本院編輯中心依據2014年所有文章點閱率排序,藉本期電子報公布去年度十大最受讀者關注的重點文章,本院多項研究成果及發展備受關注。國衛院電子報於2015年初改版,適用於行動裝置閱讀,歡迎所有讀者繼續支持!〈更多內容〉
《文/圖:編輯中心》
大部分的人常會忽略膽囊,一個位於肝臟後方、胰臟旁的梨型器官。膽囊的功能為儲存由肝臟製造的膽汁,用來幫助消化脂肪。進食時,膽囊會經由膽管釋放膽汁進入小腸,參與消化。因此當我們越攝取高油脂的食物時,會刺激分泌越多的膽汁進入消化道。一旦膽囊出現異常,所引起的問題是不容忽視的。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2月份通訊指出,膽囊問題在消化系統疾病排名中最為常見且花費最多,其中膽結石為最常見的問題,而美國約有2千萬患者。
膽汁包含膽鹽、膽色素及膽固醇,且各維持相當的比例,一旦比例失調,膽汁中的膽固醇會結晶,形成結石。膽結石可能小如一粒沙,大至如一顆高爾夫球。當膽管被結石阻塞時,患者會出現腹部飽脹感、疼痛、噁心,尤其是飯後更明顯。膽結石也會引起突發的右上腹部疼痛,稱為膽絞痛(biliary colic)。一般而言,多數的患者是沒有症狀的。形成膽結石的原因不明,但如果體脂肪過多(特別位於腰部)、減重過快、女性、40歲以上、有家族病史、墨西哥裔或美洲印第安人,其罹患膽結石的風險較其他高。〈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張喬菀編譯;圖:NIH News in Health February 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