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prostate),又名前列腺,是男性生殖器官之一。50歲以上的男性,常因尿道周圍的攝護腺組織增生,而造成攝護腺腫大,導致頻尿或排尿困難等。攝護腺癌(prostate cancer)是男性年老後常見的癌症之一,其發生率全球排名第4,僅次於肺癌、乳癌及腸癌;在台灣,攝護腺癌在10大癌症中排名第6且逐年增加。隨著年紀的增長,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也大幅增加。由於台灣是全球老化快速的國家之一,未來攝護腺癌將是政府醫療健保體系需要面對的挑戰。
原發性攝護腺腫瘤可以用手術或電燒治療,但是80%的攝護腺癌病患最終會產生癌症轉移(metastasis),以骨頭轉移為主,造成嚴重疼痛。1941年芝加哥大學的Charles Huggins教授及其同事發現攝護腺腫瘤的生長需要倚賴雄激素(androgen;男性荷爾蒙),發現透過藥物或手術抑制患者體內的雄激素可以導致攝護腺腫瘤萎縮;Huggins教授因此榮獲1966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這種抑制雄激素的荷爾蒙療法(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ADT),仍是目前治療轉移之攝護腺癌的標準療法;然而,80至90%的攝護腺癌患者經過抑制雄激素治療後,腫瘤雖然暫時萎縮甚至消失,但經過2至3年後,腫瘤會再度復發(relapse)。〈更多內容〉
《文/圖:國衛院-國立中央大學生命科學學程博士班學生霍捷、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褚志斌副研究員》
內分泌干擾物質(endocrine disruptor chemicals, EDCs)又稱為「環境荷爾蒙」,根據美國環保署報告中指出,內分泌干擾物質是指干擾負責維持生物體內恆定、生殖、發育等生理功能的內生性荷爾蒙之外來物質,影響荷爾蒙的合成、分泌、傳輸、結合、作用及排除,進一步對內分泌器官、生殖、發育、代謝等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可能致癌。
鑑於在農業與環境的保護政策上,國內外皆有針對具內分泌干擾作用之化學物質訂定監測及限用之相關法規;但疑似具內分泌干擾作用之農藥,卻尚無明確法規或管制策略,為利未來我國具內分泌干擾作用農藥政策及法規之建議及形成,本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於9月30日,與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假該所國際會議廳共同舉辦「農藥內分泌干擾作用專題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深入探討此議題,與會人員共計185人,內容主軸包含:國際針對內分泌干擾農藥之法規制定現況、分泌干擾物質在環境醫學所造成的衝擊實例、我國針對內分泌干擾作用農藥之評估及管理建議、整合內分泌干擾農藥之相關最新科學及研究等。〈更多內容〉
《文/審校: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國家環境毒物中心翁甄憶研究助理/林嬪嬪代理副所長》
2015年8月6日本院學務辦公室辦理104學年合作學程新生參訪活動。由學務辦公室主任喻秋華博士代表歡迎,分別來自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國立中央大學生命科學系分子醫學組博士班、國立中興大學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國立清華大學醫學生物科技學程、國立交通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台北醫學大學神經再生醫學博士學位學程、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中國醫藥大學免疫研究所及國立台灣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等9所學校50位新生參與。此新生參訪活動有助於與本院合作學程學校之新生,瞭解本院研究與生活環境、研究方向,增加學生選擇本院研究人員為指導教師之意願,並促進各學程間之合作與交流。〈更多內容〉
《文/攝影:學務辦公室何書賢》
本院2015年8月各研究單位所發表的最新著作共有28篇期刊論文(詳附件清單)。
清單內之論文依研究單位筆畫分類,有興趣之讀者可從相關論文之出版平台取得全文,或本院網際網路首頁「本院簡介」之「機構典藏系統」下瀏覽相關內容。
《文:編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