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0年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有3900萬的失明人口,其中白內障(51%)為主要失明原因,其次為青光眼(8%)及老年性黃斑部病變(5%)。白內障除了是失明的主要原因,所造成的醫療成本也很高。美國2004年的研究報告指出,40歲以上成人眼疾醫療支出費用中白內障占19.21%,而其中又以65歲以上白內障患者居多(占68.6%)。台灣自1993年起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y),65歲以上人口在2012年達到11.2%,估計2018年即將達到14%的高齡社會(aged society),而到了2025年將超過20%而成為超高齡(super-aged)社會;在這種增長速度下,老年性疾病的醫療負擔將不斷衝擊未來的醫療品質,尤其是與年齡有高度關聯的白內障疾病是值得重視的議題。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人長時間看電視、使用電腦與智慧型手機,這些電子產品可能對眼睛產生光毒性(phototoxicity),在長期暴露下即會對眼睛產生危害。而由於上述行為往往以坐著進行,坐的時間長短很可能與眼部健康相關,國外部分研究發現久坐的生活型態與老人視力損傷及老年黃斑有關,也會影響糖尿病患者的視覺功能,然而其與白內障之間的關聯性則鮮少探討。〈更多內容〉
《文: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石雅慧研究助理;審校: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張新儀研究員》
「國際氣膠科技研討會」(簡稱ICAST)是氣膠科技領域中的重要會議,第22屆研討會在今(2015)年10月2至3日於本院舉行,由台灣氣膠研究學會陳志傑會長與本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林嬪嬪副所長、陳裕政助研究員及元培醫事科技大學陳志郎助理教授統籌。兩天的會議包含豐泰講座、ICAST講座、特別講座、細懸浮微粒與健康講座等,另有各校與本院豐碩的成果發表,是相當難能可貴的學術交流機會。環保署與各縣市環保局也提供豐富資源,並且由桃園市、苗栗縣、台中市及高雄市的環保局發表PM2.5管制成果。本屆ICAST參與人數達494人,為歷屆與會人數之冠,並邀請到6位國外學者、2位氣膠相關產業之董事長及總經理進行演講,並且有16個廠商到本院進行展覽,十分難得。〈更多內容〉
《文/審校: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徐如欣研究助理、陳穆貞研究助理/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林嬪嬪副所長》
本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李立安博士自2015年10月起升等為研究員。
李立安博士為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微生物學博士,2001年加入本院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現為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擔任助研究員,2007年升等為副研究員。
李博士為分子毒理學家,其研究領域為環境與性別對肺腺癌發展之交互影響。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女性不論吸菸與否,其罹患肺腺癌的風險較男性為高,而雌激素在肺腺癌發病機制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李博士研究團隊探討雌激素、雌激素受體(ER)及環境因子芳香烴(benzo[a]pyrene)、戴奧辛及香菸側流煙微粒(CSSP)的致癌機制。李博士研究結果顯示,腫瘤的ERα表現與體內雌激素含量會影響腫瘤生長,而芳香烴刺激ERα-腫瘤生長可能與改變雌激素代謝有關。〈更多內容〉
《文/圖:編輯中心整理》
本院竹南院區配合政府資源回收政策,持續推動垃圾分類活動,於院區茶水間與休息區設有資源回收桶。總辦事處總務室觀察現場清潔人員實際收集垃圾情形常發現許多資源垃圾和一般垃圾混在一起,可見同仁們資源回收的觀念及對於資源垃圾和一般垃圾的區分有所不足。資源回收之比率尚有努力空間,於是本院決定先從觀念著手,有正確的觀念,才能有正確的環保行為。
有鑑於此,總務室於8月20日舉辦之創院20週年慶系列活動—員工家庭日中,設有資源垃圾回收宣導攤位,攤位中備有自製文宣教材,宣導同仁做好資源回收並落實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另設有「闖關問答活動」及「集5送1」活動,闖關問答活動中答對3題資源回收問題即可獲得乙枚闖關印章,另「集5送1」之遊戲則為收集5種資源回收物品即可兌換1個神秘禮物。透過趣味性的互動遊戲,參與本活動之同仁計60位,共收集到300個各式寶特瓶與鐵鋁罐,藉由讓同仁們實際體驗資源垃圾的分類,期待回收的觀念能持續擴散,人人都是環保志工,家家都能惜福愛物、資源回收。
地球只有一個,垃圾減量減輕地球負擔,是我們重要的環保策略,也是共同的使命。美麗的環境需要大家一起攜手共創,更期望能留給下一代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文/圖:總務室陳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