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生物醫學研究蓬勃發展,已經發現許多與癌症相關之生物標記。要確認這些生物標記之重要性及可靠性,則需要大量的人體檢體驗證;因此,建立一個品質良好之生物資料庫(biobank)為癌症研究十分重要的議題。多年來,肝細胞癌一直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之首(肺癌於近兩年居首),政府一直將探討肝癌之成因以及如何提升患者之治療效果以提升生存率列為研究之重點。在基因體醫學科技計畫國家型經費支持下,台灣肝癌網(Taiwan Liver Cancer Network, TLCN)於2005年成立,並透過北中南5家合作醫學中心收案,提供全台灣肝臟研究人員一個良好的研究資源;這5家參與的醫學中心皆依循統一的標準作業流程,收集肝臟腫瘤患者的生物樣本及臨床資料。此外,台灣肝癌網也對所有收集的患者之血清樣本進行詳細之肝炎病毒標記檢驗:慢性肝炎病毒感染已知是台灣人發生肝癌最重要的風險因子,然而過去對肝癌患者所做的肝炎病毒的大型區域性研究,都只限於分析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以及C型肝炎抗體 (anti-HCV antibody),尚未深入分析所有肝炎病毒標記,或是只有個別研究人員針對少量的個案數之研究。〈更多內容〉
《文/圖: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黃秀芬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近年因食品安全議題受到高度關注,政府為有效及快速回應食品安全議題,首要之務是建構以科學為基礎之食品安全的菁英團隊,希望對於未來爆發食品安全之事件能給予政府建言。為培育團隊人才,本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已於2015年舉辦4場風險評估系列課程,今年(2016年)將持續辦理此系列課程。
首先於4月25日與26日假集思台大會議中心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會議廳舉辦「風險管理與溝通研討會&工作坊」,邀請國際知名學者,包括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王榮德教授、加拿大風險科學國際(Risk Sciences International)公司營運長Greg Paoli、中國福州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講座教授與Biointellipro公司總裁Dr. Y. Martin Lo,以及美國紐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人類生態系教授兼系主任Dr. William Kingsley Hallman,在第一天分別講授結合流行病學與研究成果於風險管理、風險為基礎的食品安全管理、風險溝通準則、食品安全風險與威脅的展望、如何與媒體溝通及實作演練等主題。第二天則由Greg Paoli營運長指導風險評估軟體FDA-iRISK的使用,帶領學員進行風險評估的實作。
本次為期兩天的課程,參與人次達180人,多數學員表示課程內容豐富並與國際接軌,對我國有正面影響力,且未來也有意願參加相關課程。期望透過此系列課程,培養具備食品安全風險分析能力之種子人員,提升國內風險評估人才之能力,加強相關領域之發展,讓民眾能食得安心。
《文/審校: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徐如欣研究助理/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游舒涵博士後研究員、林嬪嬪副所長》
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研究組陳豐奇博士自2016年4月1日起升等為研究員。
陳豐奇博士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博士,於2006年加入本院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研究組(2008年整合為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擔任助研究員,2011年獲頒「100年度國衛院年輕學者學術成就獎」且於當年升等為副研究員。
陳博士研究領域為分子演化與比較基因體,特別是有關基因替代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之演化及基因體序列插入/缺失(insertions/deletions)。替代剪接是生物增加蛋白質體複雜度及基因功能調控的一種主要方式,陳博士藉由大規模比較人類與小家鼠的替代切割,發現與常駐型外子(constitutive exon)相較,替代型外子(alternative exon)蛋白質序列演化較快,但其核甘酸序列演化反而比較慢,顯示替代型外子的演化受到複雜的力量驅動。藉由分析人類蛋白質結構與替代剪接模式,陳博士更進一步發現二維的替代剪接模式受到蛋白質三維立體結構的限制,顯示失調的替代剪接可能藉由干擾蛋白質結構而影響人類性狀或健康狀態。〈更多內容〉
《文/圖:編輯中心整理》
(一)推動院內醫藥衛生研究。
(二)建立醫藥學術網絡暨促進學術合作。
(三)辦理院外獎補助研究暨人才培訓計畫。
(四)建置醫藥衛生研究資源與服務。
(五)提供政府衛生政策建言。〈更多內容〉
《文:秘書室;圖:編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