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管在最近十餘年來,新穎的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製劑不斷地出現,傳統化學治療目前仍為大部分癌症的主要或是唯一的治療方式。由過去半世紀所累積的科學研究與臨床經驗發現,第一線的化學治療雖然可以抑制部分腫瘤的生長,其效果往往是暫時性的;在治療後殘存的癌細胞會在數年後甚至快如數週後重新生長,造成癌症的復發與轉移,這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由於第二線或是第三線的化學治療對於復發癌症的抑制功效十分有限,因此尋求降低化學治療後疾病復發的新途徑,乃是目前癌症治療上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本院癌症研究所蔡坤志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指導萬芳醫院消化腫瘤科張智翔醫師與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協同研究,利用先進的擬人化免疫小鼠(humanized mice)以及患者來源腫瘤轉殖技術(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s)領先世界發現,現行依據患者最高忍受劑量所設定的化學治療療法,會在高度纖維化的癌症(desmoplastic cancer),包括某些乳癌與胰臟癌的基質(stroma)中活化癌相關成纖維細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中的STAT-1與NF-κB訊息傳導路徑,使其表達並分泌大量的ELR陽性驅化素(ELR-motif-positive chemokines),這些分泌激素會刺激殘存的腫瘤細胞,並將之轉化為具有高度侵犯性與抗藥性的所謂癌症幹細胞(cancer stem cell),同時刺激腫瘤微細血管增生(angiogenesis),並誘導具有免疫抑制能力的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進入腫瘤基質,因而造成化學治療後癌症的復發以及轉移。〈更多內容〉
《文/圖:癌症研究所蔡坤志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造成下肢疼痛及腫脹的原因很多,但如果是因血液黏稠度增加形成的血栓,也就是血凝塊導致靜脈迴流阻塞時就要特別留意,因血凝塊可自小腿的深部靜脈隨著血液流入肺部造成栓塞,而併發肺栓塞致死的危險性。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1月份通訊指出,血栓可隨時發生在身上的任何部分,但較常發生在下肢,當血栓導致深部靜脈的血液無法順利回流時,此症狀稱為深部靜脈栓塞(DVT)。NIH血液專家Andrei Kindzelski博士表示,臨床上大約有三至四成的深部靜脈栓塞病例被忽視,因為血栓在開始形成時並沒有典型的症狀。
通常罹患深部靜脈栓塞患者具有血栓易形成體質(thrombophilia),而某些疾病或症狀則會增加罹患深部靜脈栓塞病的風險。這些危險因子包括:中風、麻痺、心臟病、高血壓、開過刀、骨折、近期接受癌症治療、服用避孕藥、荷爾蒙治療、孕婦、剛生產不到六星期的婦女、吸菸者及60歲以上者。另外,長時間坐臥也會導致血栓形成。〈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張喬菀編譯;圖:NIH News in Health January Issue》
本院機構典藏2016年12月收錄各研究單位所發表的最新著作共有76篇期刊論文(詳附件清單)。
論文清單依研究單位字母順序排列,有興趣之讀者可從相關論文出版平台取得全文,或本院網際網路首頁「本院簡介」之「機構典藏系統」下瀏覽相關內容。
《文:圖書館》
日期:2017年5月31日(星期三)至6月3日(星期六)
地點:三軍總醫院B1第1至第5演講廳(台北市內湖區成功路2段325號)
大會網址: http://www.apsaar-tsas2017.org/index.html
報名方式:線上報名
論文摘要截稿日期:2017年4月15日
主辦單位:衛生福利部、法務部、國家衛生研究院、國防醫學院、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正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
聯絡人:林小姐
電話:02-87923311轉10409
《文/圖:台灣成癮科學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