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藥物的售價非常昂貴,主要原因是藥物開發成本過於高昂。究竟有多昂貴?根據美國Tufts大學Joe DiMasi博士在2016年的研究報告指出,新藥開發成本日益增加,平均一個新藥需耗費約二十五億美元(約新台幣八百億元),其中的臨床試驗所費不貲;因此,如何能在早期準確評估新藥的毒性與效能,以決定是否進入人體或者動物實驗,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利用體外培養的細胞測試藥物毒性的效能,是新藥進入體內實驗前的一個重要步驟。傳統細胞培養方式是讓細胞貼附在培養皿的基板上,以方便實驗操作與細胞觀察,但這些培養細胞的功能表現和在體內的細胞相較,仍有許多差異,也因此影響其藥物測試結果準確性。那該如何才能讓細胞在體外的表現能更接近體內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在體外創造三維的細胞生長環境,如「三維細胞球體(3D cell spheroid)」的培養。〈更多內容〉
《文/圖: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許佳賢副研究員》
本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葉修華博士自2017年4月1日起升等為副研究員。
葉修華博士於2005年取得國立成功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博士學位後,即於該校藥理學研究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2010年受聘為本院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組(現為生技與藥物研究所)專任助研究員。
鴉片受體是已知的重要止痛藥物標的,葉修華博士實驗室的主要研究工作為針對鴉片受體嘗試發展新型態的鴉片類止痛藥物,目前已經開發了一系列具有高活性、並在小鼠模式展現出止痛效果、較嗎啡的副作用更少的新穎藥物;未來也將持續針對其止痛的機轉進行深入探討,以藥理學為基礎,分析信息傳遞路徑及作用機制,開發新穎的低副作用鴉片類止痛藥。
另一方面,葉博士實驗室也開發了一種具有完全新穎核心結構之鴉片受體變構調節劑(antagonist-to-agonist allosteric modulator, AAM),可以改變mu-鴉片受體的結構或是性質,藉由改變鴉片受體的3D立體結構,使其可以被原本是mu-鴉片受體拮抗劑的naloxone或naltrexone所活化。整個概念發明在製藥界的影響可謂非常巨大,已於2016年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共同申請美國正式專利、專利合作條約(PCT)多國專利申請及中華民國專利。本項研究發明所開發之先導化合物thiazolidinone及其衍生產物將是完全由台灣開發的市場首見(first-in-class)藥物,並已於2017年申請美國正式專利。
葉博士相關的研究成果甫獲得「第13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未來能順利發展相關藥物,相信能提升國際能見度並帶來龐大的商機。
《文/圖:生技與藥物研究所》
藥物成癮是腦部疾病,也是社會變遷的重大議題之一。國內成癮人數現有估計約有二十萬人,2006年來因愛滋病於靜脈注射的鴉片類成癮患者大幅增加,促成行政院衛生署(現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局(現為署)開辦愛滋減害計畫,因此,藥物成癮的問題漸漸為政府所重視。雖然經過科學最發達的近半世紀,全球各國家、民族、階層同心努力的奮戰,至今為止僅能勉強維持防堵功效,但此堤防隨時有潰堤之可能。〈更多內容〉
《文/圖: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
本院機構典藏2017年3月收錄各研究單位所發表的最新著作共有60篇期刊論文(詳附件清單)。
論文清單依研究單位字母順序排列,有興趣之讀者可從相關論文出版平台取得全文,或本院網際網路首頁「本院簡介」之「機構典藏系統」下瀏覽相關內容。
《文: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