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登革病毒檢測與定量方式主要為溶斑試驗(plaque assay)、免疫斑塊試驗(immuno-focus assay)、病毒感染價測定(TCID50)、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以及抗體檢測法(如酵素免疫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溶斑試驗與病毒感染價測定,係可直接偵測活病毒數量,但須耗費數日,且不適用於無法形成溶斑或細胞病變作用(cytopathic effect, CPE)之臨床檢體。而改良後的免疫斑塊試驗,運用抗體偵測病毒特定抗原,但因步驟繁瑣,因此不適用於同時檢測大量樣本;RT-PCR則是偵測目標為基因數,而並非實際具感染活性之病毒量,最後的抗體檢測法則同樣須耗費數日,且對抗體品質(專一性、靈敏度)的要求較高,費用亦相對昂貴。
本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陳信偉副研究員研究團隊建立一套新式檢測定量系統,利用登革病毒非結構蛋白NS3之蛋白酶(protease)活性,偵測及定量登革病毒。此系統是在活體細胞中穩定表現兩個模組—「NS3蛋白酶感測模組」和「Cre/loxP-開關報導基因表現模組」。〈更多內容〉
《文/圖: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陳信偉副研究員、謝明澍博士生》
本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許佳賢副研究員團隊研發之「微流體懸吊液珠三維細胞球體培養裝置(Microfluidic hanging drop cell spheroid culture device)」,為微流體晶片裝置的發明,該裝置利用當中的微流道搭配簡易的手動操作步驟,可在一次的操作過程產生大量的懸吊液珠,達到高通量(256 wells)液珠生成以進行三維細胞球體培養。此技術用於細胞培養研究,可大量減少實驗試劑用量和降低實驗者的操作時間。此技術獲2017年「第14屆國家新創獎—學研新創獎」之肯定,更展現本院在奈米醫學工程研究領域深耕多年所的實力與研發量能。
獲獎之「微流體懸吊液珠三維細胞球體培養裝置」是一項低成本、高通量之懸掛液珠細胞球體方法,有關其技術優勢、商品化價值、潛在市場及智財策略布局等4項特性,分別說明如下:〈更多內容〉
《文/圖: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許佳賢副研究員、熊鎮緯》
本院前代理院長余幸司研究員(現為本院名譽研究員)自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4日代理院長一職,於12月初在其榮退之際,收到行政院院長來函感謝其設立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蚊媒病中心)及防疫成果。
2014至2015年間,南台灣登革熱疫情急遽升溫。本土病例高達萬例以上,並造成218人死亡。本院在行政院及衛生福利部的支持下,於2016年4月於台南及高雄設立蚊媒病中心,蚊媒病中心與南高屏三縣市防疫團隊分工協調合作進行病媒蚊防疫工作,從「蚊媒防治技術」、「流行病學調查」、「建立空間地理資訊(GIS)與預警決策系統」等三大方向切入,尋求更有效的蚊蟲監控與蚊媒傳染病防治對策,並培育具有田間實務問題解決能力之專業防治團隊。成立一年之際,已繳出亮眼成績,2016及2017年間登革熱疫情獲得大幅改善,全台本土病例由2015年的43,317例下降至2017年的10例,疫情獲得有效控制。〈更多內容〉
《文/圖:編輯中心》
影片名稱: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簡介
亦可連結至 YouTube平台觀看!
簡介:
為能有效控制登革熱疫情,本院在行政院及衛生福利部的支持下與縣市政府共同合作, 2016年4月於台南及高雄設立「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簡稱蚊媒病中心)」。在防疫團隊共同努力之下,蚊媒病中心透過建立研究聚落之合作體系,成立海豹部隊與地方政府防疫團隊共同合作,並採用多項防疫新科技協助政府有效地制定防疫策略與措施。2016及2017年間登革熱疫情獲得大幅改善。同時,蚊媒病中心並積極培育防疫人才、促進國際學術交流及推動產官學三方合作計畫,厚植台灣在蚊媒傳染病之研究實力與防疫能量。此短片簡要介紹蚊媒病中心登革熱防治相關工作。
影片語言:國語
影片時間:5分鐘30秒
《文:編輯中心/影片製作:編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