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1 期 2006-10-12

院務紀事
本院生統組博士後研究員劉介宇獲「Best Presentation Award」獎勵

一再強調自己是個『再普通不過』的人,劉介宇博士以一篇題為「不同就醫選擇下民眾特性之最適集群分析/Mining the Optimal Clustering of People’s Characteristics of Health Care Choices」論文,於今年七月先獲得「2006海峽兩岸統計研討會及中華民國機率統計學會年會」優秀壁報論文獎,繼而於九月在東京舉行的2006 SCIS&ISIS (2006 Joint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 Computing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 )研討會中,再得「Best Presentation Award」。除了感謝上帝恩典外,劉介宇博士對於自己身為管理學博士,卻能在國衛院這個以生物醫學為主的大家庭中學習成長,並在四年國防役的博士後研究訓練過程中,在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研究組先後跟隨多位臨床試驗與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前輩從事研究,心中充滿感激,在十月中旬即將服役屆滿之際,獲得榮耀,劉介宇不掩喜悅地表示,這確實為他在國衛院的四年國防役畫下一個美麗句點。

劉介宇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大學畢業後即半工半讀繼續其輔仁大學統計碩士學位,由兼任國中家教班的經驗中培養出為人師表的興趣,劉介宇原先與友人相約以經營國中家教班為志向,卻因考上交通大學管理科學博士班而展開人生另一段奮鬥。劉介宇在國衛院生統組的博士後研究過程中,先後接受劉仁沛、丘政民、林錦瑜、熊昭、蕭金福及周賢忠老師等多位專家於臨床試驗研究的指導;近三年因國衛院前副院長梁賡義老師對國民健康調查研究之重視,因而投入較多心力於此。這次得獎論文使用之資料,便是200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之資料。

論及其研究之內容,劉介宇表示在華人社會中,民眾對於輕微不適或是小病(minor diseases,例如:頭痛、肚子不舒服或是輕微感冒等)的就醫行為(health care seeking behavior)與西方社會有所不同。在華人社會中,長期以來就是一個多選擇的環境,包括西醫、中醫、自行到藥房購買藥品服用以及民俗療法等。而目前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是同時提供給付給西醫與中醫門診的,如此,更讓民眾有充分的就醫選擇自由。也因此,在近年學者的研究中也指出,台灣民眾對於小病的多重就醫行為也是近年來全民健保財務負擔逐年沉重的主因之一。基於這個原因與背景,劉介宇其研究之主要方向即是在探討:台灣地區民眾在自覺發生輕微不適時,不同就醫選擇下之民眾特性為何。

研究使用的資料是200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 NHIS)之資料。在統計方法上,第一階段先採用整合k-平均集群分析(k-means cluster analysis)與多疊交叉驗證(v-fold cross-validation)於複對應分析(Multipl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中。其結果得到5個民眾特性分群。第二階段,再使用多元尺度法(Mmulti-Dimensional Scaling)針對每一特性分群,進一步繪製其知覺圖(perceptual map),可以更進一步得到每一個特徵集群中之焦點次集群之資訊。由於研究方法之應用價值高,又間接與健保等社會福利議題相關,劉介宇於東京舉行的研討會中的報告,即受到越南衛生部官員及日本學者之重視,與其進行多番討論。

劉介宇謙稱自己並非優秀的「統計研究者」,而是「解決問題型」的研究者,因此他的著眼點並非開發新的研究方法,而是整合現存的研究方法,應用於解決新的問題,增進統計方法的應用價值。

對於自己的得獎,劉介宇表示其從未刻意經營與追求,但需感謝生統組熊昭組主任的支持與鼓勵,屢次對其付以重任。他以聖經詩篇第一篇第三節的經句自勉:「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正是這般克盡本分的精神,使他隨時謹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縱然劉介宇博士只是一位國防役博士後研究員,也能有「水到渠成」的成果展現!劉介宇的獲獎對於許多浸淫研究的年輕學者應該是莫大的鼓勵。
《文 :沈世華;圖:研討會資料(劉介宇提供) 》

研究發展
95﹪肺癌病患的癌細胞有p48ENO1蛋白過量表現現象
-癌研所發現肺癌導向性免疫療法潛力標的蛋白

國衛院癌研所施能耀、劉柯俊博士以及台中榮總張基晟醫師的研究團隊,成功地發現在國人死亡率最高的肺癌中,95﹪肺癌病患的癌細胞均有p48ENO1蛋白過量表現的現象。實驗統計利用病理量化法,分析80位肺癌病患之臨床預後情形與p48ENO1表現量之相關性,其結果更進一步顯示癌細胞具有較高量p48ENO1表現之病患,在五年存活與癌細胞轉移率之預後表現均顯著較差。使得p48ENO1成為一個未來相當有潛力的肺癌預後評估因子。此研究成果不僅通過國衛院資管會專利審查,於94年12月30日提出美國暫時性專利申請,並即將於近期發表在國際知名臨床雜誌上。

施能耀博士係利用生化層析純化,質譜儀分析蛋白排序法及噬菌體蛋白生(peptide)表現系統,成功地發現兩個肺癌相關蛋白p48ENO1,p120以及兩個卵巢癌相關蛋白。其中在p48ENO1抗原之臨床檢體研究中,發現肺癌與p48ENO1蛋白表現的關聯性相當密切,幾乎肺癌組織的p48ENO1蛋白表現都比正常組織高出許多。對於目前熱門的導向性(targeting)免疫療法,此蛋白有潛力成為肺癌治療的標的蛋白。

國衛院癌研所施能耀實驗室因此進一步研究以p48ENO1蛋白為疫苗抗原,在初步動物實驗中,顯示能有效地強化抗癌的免疫力,非常成功的抑制腫瘤之生長,且並無引起不良反應。此發現,意味著p48ENO1癌蛋白不僅是肺癌不良預後的一個指標性蛋白,而且可做為以導向性免疫療法治療肺癌患者的標的蛋白。在後續目標中會進行抗體融合蛋白(antibody-mediated fusion proteins)的製造與動物實驗,做為日後免疫臨床治療之用,甚至研發疫苗來預防癌細胞的形成或復發(recurrence)。

國衛院癌研所近五年除了尋求新藥之開發,同時也積極地推展癌症免疫療法,並且研發新的腫瘤相關蛋白抗原以做為導向性免疫療法之標的蛋白,再配合現行療法以期達到多方位複合性治療之目標。目前,p48ENO1之研究即為此方面研究的良好成果之一。

近年醫學界發現人體免疫功能的強弱與癌症的發生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癌症免疫療法於是成為手術療法、放射線療法、化學療法三大傳統治癌手段之後的新醫療法。癌症免疫療法的作用是強化自體免疫細胞活性以後,再由自體免疫機能發現應該排除的癌症細胞進而加以排除,以保持身體的功能正常。

人體免疫系統除了能辨別病原體和受到病毒感染的細胞之外,近年來科學家也發現人體免疫細胞,也能辨別出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之不同。癌症免疫療法的目標即是將自體免疫細胞的抗癌活性強化。而導向性免疫治療則更側重腫瘤相關蛋白抗原的尋找,以正中目標的方式加強免疫細胞的抗癌活性。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自今年1月1日正式由研究組改制為研究所後,設立癌症預防研究、癌症基礎研究、癌症臨床研究、及TCOG四個部門。癌研所基礎與臨床醫學研究並重,相輔相成。各組由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用不同角度及研究方法,對國內外重要癌症做深入探討,以期對癌症之診斷、治療及預防有所進展及突破。

惡性腫瘤在近二十年來一直是現代人類避之不及,揮之不去的夢魘。其中,以肺癌為最為嚴重。在臺灣每年有將近6000人死於肺癌。近年來儘管化學及放射醫學已有相當進展,但是對於肺癌的治療及預後之診斷,仍不盡理想。希望能藉由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來增加肺癌患者的治療率。此一發現無異是肺癌患者的一大福音。

【相關詞】抗體融合蛋白:此融合蛋白是在抗體後面銜接一個細胞素或其他蛋白,以活化周邊免疫細胞的活性,強化其殺死癌細胞的功能。
《文:公共事務組;圖:癌症研究所》

學術活動
九十五年十月份衛生聯合學術討論會

主席:台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江東亮教授
時間:九十五年十月十六日(星期一)15:30-17:30
地點:台灣大學公衛學院公衛大樓6樓601教室(台北市徐州路17號)

講題一:青少年藥物濫用行為對性活動的影響
主講人: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 蔡偉德 副教授
評論人:國立成功大學經濟系 田維華 助教授

講題二:Factors associated with use of outpatient benzodiazepines among the elderly in Taiwan
主講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生政策研發中心 鄭竹珊 博士
評論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生政策研發中心 蔡憶文 研究員

本演講屬公開性質,歡迎踴躍參加!
《文:吳萃慧;圖:蔡偉德,鄭竹珊》

影音節目
國家衛生研究院院內學術演講系列-何令君博士

主講人:何令君博士(Assistant Investigator, Division of Gerontology, NHRI, Taiwan)
講題:The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Drugs in Osteoarthritis : the Retinoids時間:民國95年7月7日 下午1:30至3:00
地點:國衛院竹南院區研究大樓R1-B1222演講廳
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院內研究業務處
觀看影音節目需要 Windows Media Player 請按此處下載
《文:何書賢;圖:何令君博士;影音整理:賴崇文、何書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