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2 期 2006-10-18

研究發展
重視腎臟健康,建構完整防治醫療體系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生政策研發中心副研究員許志成的研究發現,台灣地區二十歲以上民眾罹患第三至五期慢性腎臟病者約有6.9%(約一百五十萬人),然而,其中卻只有約10%的慢性腎臟病民眾知道自己罹患腎臟疾病,高達九成民眾完全沒有注意到自己腎臟已出了狀況而延誤治療,這或許是台灣尿毒症的發生率在全世界排名佔第一位的原因之一。儘快喚起民眾注意腎臟健康的維護,並及早建構完整的慢性腎臟病防治醫療體系,應是促進國人健康的當務之急。

台灣目前共計有四萬多名洗腎(腎臟透析治療)病患,其盛行率近十年間攀升三倍。為瞭解台灣目前慢性腎臟病之流行狀況,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生政策研發中心許志成博士研究團隊利用2001年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與2002年的「國民健康局三高調查」資料,以分析慢性腎臟病之流行病學,這項初步研究成果已為著名國際期刊美國腎臟病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接受,其結論對於台灣腎臟疾病流行狀況的瞭解將有相當助益。

腎臟由於長期的發炎(例如感染、免疫複合體傷害、炎症反應)、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的影響,或因尿路阻塞遭受破壞,導致其結構或功能產生永久性病變致無法恢復正常,稱為慢性腎臟病,而若腎絲球過濾率小於60-89 ml/min/1.73 m2則稱之為中重度慢性腎臟病。腎臟功能的惡化,除了會讓患者演變為尿毒症而需長期透析治療外,更極易發生心血管疾病與造成死亡。

根據許博士的分析,台灣地區二十歲以上民眾罹患中重度慢性腎臟病者之比率(6.9%),遠比美國的4.6%高。更糟糕的是其中只有約10%知道自己罹患腎臟疾病,因而導致絕大多數患者不知尋求適當之醫療途徑,亦不會採取相關預防措施,例如改變生活形態與飲食習慣,以減緩腎臟病變之惡化程度,或經由健康檢查注意自己腎臟病變的進展情形,以達到早期預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甚至有許多民眾聽信偏方,採用不適當的治療方式,反而加速導致末期腎衰竭的發生,致使罹患慢性腎臟病之人數急遽攀升。

由於腎臟病變初期並無明顯症狀,故常被忽略延遲就醫的黃金時間,而有「隱形殺手」之稱。許志成博士指出,未來台灣慢性腎臟病之改善,應投注更多教育防治工作。於醫療體制方面建立腎絲球過濾率自動回報系統之機制,及早建構完整性與全面性的慢性腎臟病防治政策規劃體系,並以全國性規模的防治組織團隊共同推動計畫之施行,協助慢性腎臟病之預防、治療與照護,以降低國人罹患腎臟病機率、延緩慢性腎臟病患者進入末期腎衰竭及提升慢性腎臟病患之照護與生活品質。

慢性腎臟病(包括腎炎、腎徵候群及腎變性病)是目前台灣十大死因的第八位,其每十萬人口的死亡率由民國79年的11.39%逐年上升至93年的20.7%。台灣每年約有6,000名病患需進行透析治療,目前共計有四萬多名透析病患,其盛行率佔0.15%(每百萬人口約1,500人),在全世界的排名上僅次於日本,位居第二位。在全民健保預算方面,健保每年花費大約250億新台幣在透析治療的部份,約佔健保總預算的7.21%,為健保單一給付金額最高的疾病。若再加上每年照顧透析病患之間接花費,則慢性腎臟病對於國家經濟更是一大負擔,政府及民眾都應對此一問題加以重視。
《文:許志成,賴瑨萱;圖:許志成》

人事動態
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研究組陳豐奇助研究員到職

陳豐奇博士於95年6月起任職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研究組助研究員,其研究領域與研究專長為比較基因體學、分子演化,及基因變異切割(Alternative splicing)等。加入國衛院這個大家庭,陳豐奇希望從比較基因體的角度,以生物資訊學的方法來探索人類特有疾病的分子機制,從而發掘治療或診斷的線索。

陳豐奇博士於1992年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隨即服務於台中市東山國中,曾獲傑出教師獎。喜愛接受挑戰的陳豐奇,固然於教學生涯中得以發揮所長,與學生互動愉快,卻感覺於中學較難接觸尖端科技,乃計劃繼續進修,並於1996年考取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班。博士生涯的最後二年,陳豐奇以優秀成績申請獲得金車教育文教基金會一百萬元獎學金的補助,前往芝加哥大學成為交換學生,師事基因演化論先驅李文雄院士,日後並接受其推薦進入中央研究院資訊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在回台進行博士後研究之前,陳豐奇先後於Sinotek Venture Group,AnaSpec Inc.兩家公司擔任財務工程規劃及創投分析等工作,開啟其對生物醫學產業另一層面的理解。

陳博士的研究主題以人類與巨猿間之遺傳距離為主。黑猩猩是自然界中最接近人類的物種,兩者之間的遺傳距離,以核苷酸變異 (nucleotide substitution) 而言,估計僅有1.23%,若考慮插入/缺失事件(insertion/deletion),也僅有大約4%的距離。雖然這兩個物種的遺傳距離如此接近,彼此之間的表現型(phenotype) 卻有相當的差異,其中尤以人類特有的疾病具研究價值。過去的研究顯示,黑猩猩能夠避免B/C型肝炎後期的嚴重併發症(late complications),並且即使感染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也不易發展成為愛滋病;除此之外,人類阿茲海默病患腦中特有的神經纖維團(neurofibrillary tangles)也未曾在黑猩猩腦中發現過。因此,黑猩猩與人類之間的比較基因體研究,對於瞭解人類特有疾病的分子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

人類與黑猩猩之間的差異可能來自於下列遺傳差異:核苷酸序列、轉位子(transposon)造成的基因失效(inactivation)、變異切割(alternative splicing)、基因表現的調控、轉譯後修飾、RNA之間與蛋白質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表現型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藉由最近發表的黑猩猩基因體序列,以及豐富的人類遺傳訊息,可以運用比較基因體的方式來尋找造成人類特有疾病的遺傳變異。因此,陳博士將會聚焦於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相關基因,以及B/C型肝炎與阿茲海默症的相關基因。使用老鼠(mouse)的基因體序列作為外群(outgroup),針對上述基因進行以下三點研究:(1)尋找人類特有的,非多樣性的(non-polymorphic)核苷酸變異;(2)尋找插入/缺失引起的基因新增或遺失事件;(3)尋找基因轉換 (gene conversion)事件。此研究或能幫助釐清人類特有疾病的演化起源,其中某些機制或許也能夠適用於其他人類特徵的演化,以及種化的一般原則。甚者,本研究所發現的人類特有疾病相關的遺傳變異也許能夠協助發展針對這些疾病的新治療方法。

從教育到生命科學,並跨足金融及管理,閱歷豐富的陳豐奇博士對國衛院充滿信心,他直言「雖然發展生技醫藥產業需要龐大資金及時間,但國衛院擁有完整的研究資源及優良的研究環境,絕對是台灣發展生物科技最重要的中心之一」。身為生統生資組中唯一生物資訊背景的研究人員,陳豐奇博士也談到縱使生物資訊目前仍處於提供研究、尚未普及至大眾市場的階段,然已有部分先進國家正運用生物資訊,朝向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的目標邁進,例如「營養基因體學」即嘗試針對特有的個人體質進行營養管理,而基因體藥物學更是針對個人遺傳上的差異,施予不同藥物治療的重要概念,雖然這些領域目前仍屬於實驗性質,但可以預見未來將成為治療與預防醫學中重要的領域。以陳豐奇博士的經歷及比較基因體與生物資訊學等研究專長,加入生統組研究團隊,必能協助加強本院於生物資訊研究及應用之實力。
《文 :沈世華整理;攝影:沈世華》

學術活動
「細胞影像分析技術之應用」學術活動

演講人:Thaddeus C. George Ph. D. AMNIS, Inc
演講主題:細胞影像分析技術之應用
     The ImageStream System for Imaging Cells in Flow:
     A New Tool for New Applications

時間:10:00-11:00PM, Wed, 10/25/2006
地點:本院竹南院區研究大樓B1,R1-B1222R
   苗栗縣竹南鎮科研路35號

本演講屬公開性質,歡迎踴躍參加!
《文:謝依霖;圖:演講海報》

學術活動
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研究組學術演講-Professor Hamid Bolouri

主講人: Professor Hamid Bolouri
    Professor of Systems Biology, Centre for Molecular Medicine and
    Therapeutics,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Canada
演講主題:Statistical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Systems Biology
時間:10:00 AM, 2006/10/26 Thursday
地點: 6th meeting room, B1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NHRI Zhunan Campus
   國衛院竹南院區行政大樓第六會議室(苗栗縣竹南鎮科研路35號)

本演講屬公開性質,歡迎踴躍參加!聯絡人:陳芝妤(037)246-166 ext.36151
《文:陳芝妤;圖:Professor Hamid Bolo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