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4 期 2007-06-07

學術活動
國家衛生研究院學術演講系列 NHRI Lectureship

講題:Fighting against Hepatitis
講者:Ding-Shinn Chen, M.D.
Dea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
Professor of Medicine, Division of 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 and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
日期:96年6月14日(星期四)
時間:下午2:00-4:00
地點:本院竹南院區國際會議廳

聯絡人:秘書室陳伊婷 分機32105
《文:陳伊婷;圖:陳定信院長》

院務紀事
清華大學陳文村校長等至本院參訪交流

  為增進與本院學術交流,國立清華大學校長陳文村、副校長張石麟、特別顧問廖俊臣、生科院院長潘榮隆、原科院院長潘欽、化工系教授薛敬和、化工系教授胡育誠、研發長林永隆偕同至本院竹南院區參訪座談。
  本院由院長伍焜玉、副院長何英剛、主任秘書梁啟銘,學術發展處代理處長梁春金、研究人才培訓室于重元主任等主管全程接待,並安排分基組副研究員黃秀芬說明運用基因科技加速生物科技發展及病理實驗現況介紹;生統組組主任熊昭說明生物統計學和遺傳學的分析等研究方向與概況;醫工組代理組主任張恕說明醫工組使命及新技術發展成果等。而清華大學薛敬和教授也向本院介紹目前該校願景及生物醫學研究現況方面之研究經驗,分享研究成果,座談討論氣氛融洽熱絡。此外,清華大學陳文村校長亦提及將來與本院合作的可能性,雙方就人才培育與學術合作事項進行意見交流及討論。隨後,清華大學陳校長等人並參觀竹南院區高速藥物篩選實驗室、病理實驗室,雙方交流熱絡也對本院給予極高評價與肯定。最後雙方均留下深刻的印象,期待未來有進一步的合作機會。
《文/攝影:公共事務室謝蓉慧》

學術交流
愛滋病毒防治的幾個關鍵議題
?參加美國微生物學會年度大會心得報告

  筆者於民國九十六年五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到加拿大的多倫多市參加第一百零七屆的美國微生物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年度大會(general meeting)。此乃北美微生物學界年度盛會,參與會議者至少三萬人,大會準備了超過五十幾個議程,種類豐富,常有十個會議廳同時進行,會碰到兩三個有興趣的題目在同一時段,讓人難以決擇。因與會者大多數是從事傳染病或微生物的醫療、流病、實驗室等工作的臨床或研究人員,會中多項議程是幾個重要的傳染病作專題討論,針對疾病分佈程度、實驗診斷、治療預防等,做最新報告並提出建言。
  其中筆者印像最深刻的一個討論發表,是美國疾病管制局(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USA)針對“於醫療院所中對成年人、青少年人、或懷孕者檢測愛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所作的最新建議(Revised Recommendations for HIV Testing of Adults, Adolescents, and Pregnant Women in Health-Care Settings, 2006)。雖然近年來大眾對感染愛滋病毒的認識及危機大為提昇,但研究發現,每年新感染愛滋病毒的案例數(new infection)及發生率(incidence)仍持續攀高。其中一個原因是大部份早期感染者(early phase of infection)並不知道自身已帶有愛滋病毒,所以沒有使用防護措施的習慣,如保險套、清潔的注射針器等。而早期感染者的血中帶病毒量(viral loads)往往是非常高的,這些人在不知自己已帶原又具高傳染力的情形下,把病毒傳給他人。而美國過去十年的數據又顯示,在已被診斷是後天性免疫不全症候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的病人中,39﹪才剛於過去的一年內首次愛滋病毒檢測為陽性。換句話說,將近四成的病人是在感染後期,因為伺機性感染、免疫方面的疾病出現了去就醫時,才被檢測出愛滋病毒為陽性。而之前的篩檢政策是倚賴醫師的判斷,當發現所謂的“高感染危險群”(high risk group)時,才考慮進行愛滋病毒檢測。但醫師會因為程序上的麻煩,如保險給付或病人隱私等,而不願意主動大量篩檢病人。這樣的防疫問題促使美國疾管局再次修正各類型醫療院所(除了一般醫院、診所、衛生所外,也包括勒戒所、看守所、監獄、長期照顧機構的固定門診)篩檢愛滋病毒的建議,其中較大的改變是在取得當事者同意的認定與過程。建議中說到:愛滋病毒的篩檢應如同其他任一種臨床的檢驗項目,不需將它視為特別的檢查,以免愛滋病和其檢驗被污名化,所以一般的同意書(inform consent)即可,這目的是為簡化程序提高進行篩檢的效率。當然,前提是當事者必須知情並同意下才進行篩檢。但對於已經確定的高危險群的外展式(outreach program)或社區式(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主動出巡的篩檢,則另有建議。
  在此將目前美國疾管局愛滋病毒篩檢的建議,大項歸納如下:A. 對成年及青少年人,即13到64歲者,1. 醫護人員應主動告知愛滋病毒的檢驗並提供給願意接受篩檢的病人,但如果確定當院所或所在當地的感染盛行率(prevalence)低於千分之一,則可免主動篩檢;2. 所有已接受結核病治療的患者,必需定期篩檢;3. 所有尋求性病治療或常到性病門診的患者,必需定期篩檢。4. 對於上述2.3.二者和其他高危險人群,如藥癮注射者及其性伴侶、愛滋病毒帶原者的性伴侶、性工作者、經常換或有多重性伴侶者等,定期或再次篩檢定義為一年至少一次。B. 對於所有懷孕婦女,1. 愛滋病毒的篩檢已列為產檢的項目之一,都應在懷孕初期(first trimester)時進行;除非當事者拒絕,此時必需充份溝通以了解拒絕的原因;2. 如果是到懷孕後期、生產時或完畢後才到診所,愛滋病毒感染情況未知的婦女,要馬上對母親及嬰兒以快速診斷(rapid test)檢驗。對於陽性者,應視情況立即作抗愛滋病毒藥物的預防性投藥治療(antiretroviral prophylaxis)、剖腹產等。因在這種緊急狀況,快速診斷的確認檢驗(confirmatory test)允許在事後儘速補作。3. 對於高感染危險的婦女在懷孕後期(third trimester)要再加作一次病毒的檢驗;高感染危險群定義為i). 藥癮注射者或其性伴侶、愛滋病毒帶原者的性伴侶、性工作者、經常換或有多重性伴侶者等,或ii). 來自高感染區域,意即女性盛行率高於千分之一。
  除了這些建議外,會中也討論到愛滋病毒實驗診斷方法的現況。由於目前常規的檢驗是以免疫酵素反應(ELISA)檢測血中對愛滋病毒的抗體,之後再以西方點墨法(Western blot)確認,但此方式仍有限制,包括1. 在已感染未產生抗體的空窗期(pre-seroconversion)有一至四個月之久;2. 對於第二型愛滋病毒(HIV-2)的確認能力不足。於是針對病毒基因或核酸的檢測診斷(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chnology, NAAT)之使用越來用重要。尤其對於高感染危險群,如有懷疑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時,建議使用病毒核酸診斷,再後續配合常規的抗體檢驗,除可快速確認外,也能即時要求感染者通知其未感染性伴侶或有血液接觸者接受篩檢,感染者也須開始使用防護措施,以避免傳染給他人。根據觀查結果,如果病毒核酸檢驗值在五千以上(5000 copies per ml)且抗體陰性,則會懷疑是急性感染,必需持續追蹤。
  也因為近年來病毒核酸診斷的多被使用,目前已有一些針對愛滋病毒急性感染期的研究,會中也有所討論。數據顯示愛滋病毒在接觸黏膜或血液後,在48小時內會隨體液到淋巴結,然後在此大量繁殖再散布到血液去。感染後的症狀會在5到30天首次出現,此時血液中的病毒量激增,一般在兩週時即可以核酸檢驗偵測到。流病及臨床數據顯示患者在感染急性期,病毒量可在每毫升血液高達五百萬(5 million per ml),並且這些人的傳染力(transmissibility)比起在其他時期的帶原者高出12倍。因為活化的CD4 T細胞是愛滋病毒感染的標的,以致T細胞無法在病毒感染者的身上扮演原本該有的角色,產生對抗愛滋病毒的專一免疫反應,其中該有的記憶反應也無法產生。如果能藉由早期壓低病毒量,而讓免疫系統有餘地能產生抗愛滋病毒的專一反應出來,或許能對愛滋病治療帶來新視野。因此,美國的研究者開始一項臨床試驗,在急性感染者馬上開始用抗病毒藥物,而非等到後期時,CD4 T細胞數低於200或350等等限制才用藥,目的是希望能在早期快速控制病毒量,讓抗愛滋病毒的免疫反應產生。但經驗顯示病人一旦連續用藥超過5周以上,就會需要持續用藥一輩子,所以提早使用藥物的爭議點在於,所造成的毒性和需要的費用反而會更高,因此是否應保守地等到目前共識的時間點再開始。基於此,研究人員在幾位急性感染者身上進行所謂各人“建構式的用藥及停藥之治療方式”(structured treatment interruption),就是根據患者的情形使用一組合適的抗病毒藥物,並密集觀察病毒量的變化和抗藥性基因的產生,一旦在五週內達到理想的控制就停藥,之後如果病毒量昇高到閥值上,會再度調整用藥讓患者使用。目前的資料顯示急性感染者對於此種治療方式的可接受度、服藥順從度(adherence)和耐受性(well tolerated)都非常好。病毒量下降的幅度與速度也都有達到預期效果,但相較於一般常規時程用藥的患者似乎沒有顯注的更好。由於此試驗目前的患者仍有限,必需要更多人數才能確實知道效果,而且長期上是否能達到希望的效果還有待觀察。
  此次的目的之一是以壁報發表我們(筆者與蘇益仁主任、成大王貞仁老師及疾管局昆陽研檢中心的合作)的研究成果。我們使用民國89年至民國94年疾病管制局的“合約病毒實驗室資料庫”及民國92年後的“病毒基因體資料庫”,分析整理其中“腸病毒屬陽性案例”的資料,目地是為了解這六年來在台灣地區,各型別的流行模式及趨勢與相關因子等。許多前來參觀討論者對於台灣有這樣的全國性傳染病通報系統、實驗室與病毒資料庫都表示印象深刻,大家都認為這一類的持續性監視系統或機制(continual surveillance)是十分重要的,讓我們對腸病毒屬在台灣地區的流行病學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也能藉此分析結果對其防治提出有效的對策。此外也有人對腸病毒重症的發生與治療十分有興趣,表示發展抗病毒藥物和疫苗會對此有很大的助益。筆者也向他們說明目前我們國內在這兩方面已有積極的研究發展,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能正式在臨床上使用。而近年來因為我們公衛疫情系統的通報快速,和在臨床上對於照顧治療嚴重個案的能力提升,重症案例和死亡數已大為減少。但下一波新基因株的腸病毒71型或其他種的病毒何時會襲擊,誰也不知道,唯有持續努力作好防疫監測,才能讓傷害降到最低。
《文:臨床研究組博士後研究員曾凡真;圖:會議地點Metro Toronto Convention Centre》

學術活動
幹細胞中心研習會

時間:2007/6/12(Tuesday) 9:00am ~ 16:10pm
主題:From Isolation to Analysis
   ~Technical solutions for stem cell researc

主持人:邱英明教授
     Stem Cell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
地點:國家衛生研究院 研究大樓R2-1122會議室
議程:Please find: Seminar Course
報名:請填妥報名表後,於6/8前傳真回037-587-408,
    或E-MAIL至 stemcell@nhri.org.tw
聯絡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幹細胞中心 謝依霖小姐
(Tel:037-246166#37501,Fax: 037-587408)
~以上演講皆屬公開性質,歡迎踴躍參加~
《文:幹細胞中心提供,秘書室鄭慧貞整理;攝影:秘書室何書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