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9 期 2008-02-14

人事動態
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組李靜琪助研究員到職
Dr. Jinq-Chyi Lee joined the Division of Biotechnology and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s Assistant Investigator

李靜琪博士自97年1月8日起就任為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組專任助研究員。

李靜琪博士畢業於中山大學化學系,隨後於2003年取得清華大學化學研究所博士學位。在攻讀博士期間主要的研究為合成細胞表面硫酸乙醯肝素(Heparan sulfate)。硫酸乙醯肝素是屬於葡胺巨醣的一種生物分子,它們廣布於細胞表面及胞外纖維組織裡,在生物系統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包括病毒感染、細胞成長及癌細胞轉移等等,由於缺乏適合的分離或合成方法,硫酸乙醯肝素在結構上和生物巨分子辨識間的關係仍是個謎,為了徹底了解這個問題,李博士與其實驗室同仁開發了一個新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合成硫酸乙醯肝素寡醣體,並且探討它們對登革病毒感染的抑制作用。

李博士在取得博士學位後,於2004年到美國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翁啟惠院士實驗室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其主要的研究主題為利用一鍋化策略來合成癌細胞表面抗原 N3 minor 及利用質譜儀來篩選β-galactosidase。癌細胞通常會在其細胞表面產生一些結構異於正常細胞的醣類,N3 minor 即是其中一例,由於目前對於細胞表面的醣化差異是否影響癌細胞的行為並不是非常清楚,且自天然界不易取得癌細胞表面抗原,翁院士是著名的醣化學專家,其實驗室已建立了一系列合成分子的方法,李博士應用其中一項即一鍋化合成策略來得到所需的 N3 minor, 並進一步地探討它的生物活性。另外,在應用質譜儀來篩選 β-galactosidase 的部分,首先,李博士利用偶合反應(coupling reaction)將具有胺基的乳糖(lactose)與具有酸基的多氟分子鍵結在一起,並進一步將所生成的分子利用氟與氟之間的作用力,固定在具有特殊起動因子的含氟玻璃片上,然後與所欲探討的天然菌種作用,並利用質譜儀所偵測到的結果來判斷是否有β-galactosidase 的存在。

李博士加入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組研究陣容,將與組內其他成員共同致力於整合性新藥研發工作。

《文:生物技術與藥物研究組;圖:李靜琪博士》

學術交流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terferon and Cytokine Research (ISICR)會議報告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terferon and Cytokine Research Conference Report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terferon and Cytokine Research(ISICR)年會於2007年在英國牛津舉行,而這裡也是五十年前Alick Isaacs和Jean Lindenmann發現干擾素的地方,為了紀念發現干擾素的五十週年,ISICR學會特地將年會選在牛津的Examination School舉行,而下一次年會將於2008年10月在加拿大蒙特婁市(Montreal, Canada)舉行。

大會內容涵蓋了interferon induction、signaling、interferon induction and immune、clinical roles of interferons–antiviral and multiple sclerosis、antiviral effects and interferons、life, death and growth control、receptor interaction、apoptosis、interferon induction and immune responses、interferon-inducible genes、novel interferons and new developments、interferons and cancer、interferons and autoimmunity,以及inhibitors of interferons等。(更多內容)

《文/圖: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林宜玲博士;編輯中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