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5 期 2008-10-31

研究發展
老年人之憂鬱與死亡率:台灣地區社區長期追蹤調查的發現
Depression and Mortality in Elderly: Findings from a Longitudinal Community-Based Study in Taiwan

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精神醫學與藥物濫用研究組研究助理方芍又參加台灣公共衛生學會、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及台灣事故傷害預防與安全促進學會之2008年聯合年會,其展示之海報「老年人之憂鬱與死亡率:台灣地區社區長期追蹤調查的發現」獲得優秀海報獎,本院同仁引以為榮。論文海報內容如下:

目的:西方國家的研究顯示老年人憂鬱程度增加死亡的風險,但本土之研究尚不多見。是以本研究主旨為分析台灣地區社區居住老年族群中憂鬱症狀與死亡率之相關強度,並評估此相關性之可能城鄉差異。

方法:資料來源為「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人口與健康調查研究中心」之「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研究」串連衛生署「死因資料檔」。在本研究中,共有4,049位60歲(含)以上之社區老人於1989年接受訪查,後續追蹤調查則分別於1993年、1996年、1999年與2003年進行。與死亡檔串連後,至2003年底共計有2,145位老人死亡。本研究以「憂鬱症病源研究中心量表」(CES-D) 10題簡易版測量憂鬱症狀,將總分大於8分定為嚴重憂鬱程度。〈更多內容〉
《文/圖: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精神醫學與藥物濫用研究組方芍又》

健康知識
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簡介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8

水母的綠色螢光如何造成生命科學的革命性發展
在1960年代,當日本化學家下村脩(Osamu Shimomura)開始研究具有生物螢光的水母(學名為Aequorea Victoria)時,他沒有想到其研究對科學會造成什麼樣的革新。三十年之後馬丁喬非(Martin Chalfie)利用水母的綠色螢光蛋白來幫助他研究生命的最小單元,亦即細胞。透過錢永健(Roger Y. Tsien)所發展的能發出各種顏色的蛋白質,現今科學家已經能夠研究過去無法觀察到的生物程序。

當科學家發展各種方法來幫助他們觀察一些原本是隱形的東西時,研究經常會向前躍進一大步。譬如當Anton van Leeuwenhoek在十七世紀發明了顯微鏡之後,一個新的世界被打開,科學家突然可以看到細菌、精子以及紅血球,甚至包括一些過去根本不知道存在的東西。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研究,在科學上所造成的效果正是如此。綠色螢光蛋白(簡稱GFP)在過去這十年,為生化學家、生物學家、藥物學家以及其他的科學研究者扮演了一盞明燈的角色。這個蛋白在藍光或是紫外線的照射下會顯現出鮮明的綠色,例如它可以讓正在生長的癌症腫瘤發光;顯示阿茲海默疾病在腦部的發展狀況或是病原菌的生長。〈更多內容〉
《文:台灣大學化學系蔡蘊明教授譯;圖:摘錄自原文》

學術交流
世界醫師總會溫啟邦發表精闢演說 大大提昇台灣知名度
NHRI Professor Wen spoke at the 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WMA) in Seoul, and made Taiwan the talk of the town

今年世界醫師總會年會(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 Annual Assembly),於10月15至18日在韓國首爾舉行,有世界各國代表五百多名與會,韓國總統李明博親臨主持開幕典禮,韓國總理韓升洙也在次日與會致詞。中華民國醫師公會聯合會,由李明濱理事長及吳運東大使率團,以台灣名稱與會,連日來與各國醫師領袖進行交流,宣導台灣醫界在醫療服務之成就與提升健康之研究成果,結交了不少新朋友。

大會特別邀請筆者作專題演講,講題為「克服障礙-醫師從事戒菸服務的現實問題」,針對醫師與吸菸者對戒菸的錯誤看法及遭遇的困難做精闢之解析,強調醫師能對病人真正提升健康的途徑,莫此為甚,比看病吃藥還更有效,而且一旦戒菸成功,病人會一輩子感謝醫師。過去醫師有各種藉口沒能全力參與戒菸之工作,筆者舉出十種醫師不願作戒菸的理由(迷思),一一戳破,強調醫師在這方面具有的魅力與擔負的責任之大,不要低估自己,也不可推卸責任。筆者還以個人在2005年發起聯合組織台灣二十幾個醫師與醫學會成立「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之實際成功寶貴經驗,呼籲世界醫師總會各會員國的醫師公會也能以跨國聯合組織站出來,讓民眾知道醫師已準備好要為菸害防制而努力,替吸菸者爭取戒菸與健康權益的決心。幽默精闢的演說,感動各國醫師公會代表,獲得全體與會者的激賞與認同,紛紛趨前恭賀,咸認為是本大會最精采的演說,也大大提升了台灣之知名度,中華民國醫師公會與會七名理事同聲為溫啟邦教授的表現引以為榮,而「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也在筆者返國後開會頒發「菸害防制貢獻獎」給筆者。
《文/圖: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溫啟邦研究員》

院務紀事
分解藝術的DNA--有獎徵文及攝影比賽結果揭曉
Winners of photography & writing competition on public art

配合竹南院區「公共藝術設置案」完成,本院以「分解藝術的DNA」為主題,於9月18日至10月12日辦理有獎徵文及攝影比賽。

「分解藝術的DNA」有獎徵文及攝影比賽活動之目的在於拉近員工(及眷屬)與院內公共藝術作品的距離,並擴大公共藝術的深度,鼓勵員工(及眷屬)將個人與藝術相遇所引發的內在情感,轉化成文字或攝影創作。比賽之評審委員為:黃健敏建築師、橘園國際藝術策展公司簡丹總經理、徐孝貴執行副總、陳文淵美術設計與黎茂全先生。有獎徵文及攝影比賽結果揭曉如下:

徵文比賽
徵文比賽共有7位參賽者計13篇文章,由每位評審以不記名方式選出5篇最佳文章後,再集合全部評審結果,總票數最高者列名首獎,依次排序。〈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陳筱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