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6 期 2009-04-02

健康知識
「血液與生命」(一)
Blood and Life (Part 1)

本院伍焜玉院長於2009年3月11日下午受邀擔任交通大學通識教育講座,以「血液與生命」為題,以下為精采內容摘要。

「血」的文化意涵
自古以來,「血」(Blood)這個字,無論東方、西方都有不同層面的文化意涵。其負面意涵例如:「血淋淋」、「血流成河」、「含血噴人」、「冷血動物」、「吸血鬼」等。其正面義函則象徵熱情與正義的一面,例如「滿腔熱血」,「血氣方剛」、「歃血為盟」等。此外,「血」也具有種族繁衍的意涵,例如「血統」、「血濃於水」之類,不一而足。

「血」的科學意涵 -- 從「靈魂的明鏡」開始
古老時代,哲學與科學合而為一,古希臘聖哲亞里斯多德說過:「心臟是靈魂的殿堂,血是靈魂的明鏡」。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沒有心臟就沒有活的軀體,自然靈魂無所依附。從一滴血便能夠知道一個人健不健康,把血視為靈魂的明鏡,倒也不為過。

西元前2500年代,埃及有所謂放血治病之說,到了18世紀工業化的美國仍然存在放血治病的民俗療法,最有名的莫過於獨立宣言起草人中唯一的醫生Dr. Rush,他在賓州開了一家醫院,主張放血治病,但這個主張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仍是無稽之談。〈更多內容〉
《文/圖:伍焜玉院長於交通大學通識教育講座演講;本演講原作載於中央研究院知識饗宴系列4》

會議報導
國家衛生研究院個人癌症風險演講報導(一)-個人癌症風險整合預測模式
Personalized prediction model of cancer risk and clinical outcome: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衛生政策研究組於2009年3月18日邀請美國德州大學休士頓安德森癌症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癌症預防的Betty B. Marcus Chair、流行病學教授吳息鳳博士(Dr. Xifeng Wu)與林潔博士(Dr. Jie Lin)來院進行2場演講:第一場吳博士的講題為「個人癌症風險整合預測模式(Personalized prediction model of cancer risk and clinical outcome: an integrative approach)」,第二場由林博士的講題為「吸菸相關癌症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 for tobacco-related cancers)」。〈更多內容〉
《文:吳息鳳教授演講;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審校:吳息鳳教授/溫啟邦研究員;圖:編輯中心攝於會場,左起林潔博士、吳息鳳教授、溫啟邦研究員》

學術交流
2008 國際醣生物學學會會議報導
Report on 2008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Glycobiology

2008國際醣生物學學會會議(2008 Annu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Glycobiology)於2008年11月12日起至11月15日止,為期4天,在美國德州沃斯堡(Fort Worth)的Renaissance Worthington Hotel舉行。此次年會在會議議程安排涵蓋的層面非常廣泛,包括第一天(11月12日)的2個衛星會議:分別探討醣分子在細胞溝通(cell communication)的角色以及醣蛋白修飾及分析所面臨的挑戰。接下來的3天議程內容包含醣質體學(glycome)、神經及幹細胞發育之醣生物學、醣分子合成及交互作用、訊息醣生物學、醣工學(glycoengineering)及病原菌辨識醣生物學等。〈更多內容〉
《文/圖: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呂君萍博士後研究員;計畫名稱:唾液酸酶及固醇硫酸酶活性探針在生物醫學上的應用;計畫編號:PD9704》

學術交流
神經腫瘤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與教育學程
Society for Neuro-Oncology 13th Annual Scientific Meeting and Educational Day

The Society for Neuro-Oncology為一個專注神經腫瘤學領域的學會,其研究領域包含病理學、神經外科學、傳染病學及基礎研究等,此學會每年固定召開年會,迄今已至第十三屆。該學會所出版之學術期刊Neuro-Oncology已具有良好之學術地位,本年度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已達5.806。

根據衛生署統計的結果,惡性腫瘤目前為國人首要的死亡原因,而惡性腦瘤約佔成人惡性腫瘤的2%。因為惡性腦瘤惡性度極高,即使施予積極的切除手術與術後輔助治療,其平均存活時間也約不到1年。由於惡性腦瘤浸潤性高,不易以手術徹底切除,而在採用藥物治療時又有血腦障壁(Blood-Brain-Barrier,BBB)的阻礙,因此導致療效不彰。有鑑於此,筆者的研究團隊長期以來積極進行與惡性腦瘤生物標記相關之研究,希望能從研究中獲得一些資訊供做診斷、治療以及預後評估的參考。而參與研討會與全世界研究惡性腦瘤的專家進行交流,則有助於我們克服研究過程中的問題與拓展科學性的視野。〈更多內容〉
《文/圖: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外科黃瓊瑩博士後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