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0 期 2010-11-18

研究發展
三功能性中孔洞奈米矽球運用於癌症診斷治療之研究現況--影像追蹤、定位、與光動力治療三項的組合
NHRI researchers develop tri-functionalized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for use as comprehensive cancer theranostics



本院醫學工程研究組羅履維研究員及其研究團隊,運用以奈米矽球為載體之傳遞系統,進一步研發將影像追蹤、定位、與光動力治療三項的組合,作為三階段癌症診斷治療之可能的方法;並探討奈米矽球之藥物釋放控制,以及驗證表面電性為主導奈米粒子生物分布及生理代謝途徑之決定性因子之一。相關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化學跨領域研究及生物材料的重要期刊,如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Biomaterials等;而於今年6月發表於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的三功能性奈米矽球相關研究,則是被英國皇家化學學會(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United Kingdom)選為Highlights in Chemical Biology,並接受訪問。〈更多內容〉
《文:醫學工程研究組羅履維研究員演講;編輯中心陳麗秋翻譯整理;圖:發表論文插圖》

人事動態
醫學工程研究組羅履維副研究員升等為研究員
Dr. Leu-Wei Lo of the Division of Med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has been promoted to Investigator

醫學工程研究組羅履維博士於今年10月1日起升等為研究員。羅博士之研究領域為生醫光電及奈米醫學,在學術研究上有傑出的表現。

羅博士於1987年畢業於淡江大學應用化學系,1992年取得美國麻州大學化學/生物化學碩士學位,並於1996年取得美國賓州大學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學位。之後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生醫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及暨南大學應用化學系擔任助理教授。羅博士於2001年加入本院醫學工程研究組,先後擔任助研究員及副研究員等。

羅博士近年的研究主題主要在結合奈米醫學與生醫光電感測,分子影像以及藥物傳輸,建立多功能之「同位診治」(theranostics)奈米系統,意即同時包含治療(therapeutics)與診斷(diagnostics)功能的三合一奈米粒子:整合影像追蹤(traceable imaging),標靶藥物傳輸(targeted delivery)以及專一性治療(selective therapeutics)。整體方向內容可以分為三大部分: (一)奈米粒子調控生醫光電感測;(二)奈米粒子調控生醫分子影像;以及(三)奈米粒子調控藥物傳輸。其研究創新,內容新穎,可望運用於癌症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等疾病,亟具診斷與治療的應用價值。

自2006年升任副研究員以來,羅博士研究表現可圈可點,發表至少22篇期刊論文於國際知名期刊,如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Biomatr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等。其中並有兩篇分別被選為期刊封面,以及化學生物領域重要研究突破(Highlights in Chemical Biology)。羅博士在生醫光電及奈米醫學科技方面的研究,既具學術原創性,亦具有產業應用的價值,已申請10種以上專利,成果豐碩。

羅博士為人謙虛,樂於合作,提攜後進,深受學生與同儕所推崇。羅博士不僅在研究領域上努力有加,且熱心院務,曾任本院資訊中心代理主任,建樹良多。
《文:編輯中心陳麗秋;圖:羅履維博士》

院務紀事
本院宋瑛琪博士後研究員榮獲「第二屆疫苗研發及量產國際研討會」優秀壁報論文第二名
Postdoc. Dr. Ying-Chyi Song wins second place for outstanding poster at 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Vaccine from Research to Product Launch

本院疫苗研發中心(疫苗中心)劉士任助研究員所指導之宋瑛琪博士後研究員(現為本院特約博士後研究學者)參加2010年10月7至8日於本院舉行之「疫苗研發及量產國際研討會(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Vaccine from Research to Product Launch)」,以「Cross-presentation of mono-palmitoylated peptide by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 through an endocytosis-independent pathway」為題參加壁報論文競賽,並榮獲大會評選為優秀壁報論文第2名。

宋瑛琪博士的研究主要探討脂化胜肽藉由樹突狀細胞之非內噬途徑產生抗原交互呈現的機制。過去的研究證明,單棕櫚酸鍵結的脂化胜肽可以誘導抗病毒抗原的細胞毒殺性淋巴球(CTL),然而,其細胞和分子之誘導機制尚不十分明確。該研究初步結果顯示,藉由脂化胜肽免疫較非脂質化胜肽免疫更能誘發抗原專一性T細胞分泌IFN-gamma且抑制腫瘤生長,脂質化結構雖然不能顯著促進樹突狀細胞的成熟與活化,但有助於將抗原呈現給CD8+T細胞。由這些結果可知,脂化胜肽誘發CTL活性的能力既然與樹突狀細胞的成熟與活化無關,因此推測其機制可能是透過抗原處理或交互呈現的能力提昇有關。因此,利用螢光標示脂化胜肽與非脂化胜肽,探討被樹突狀細胞內化的情形,發現脂化胜肽可以藉由一個不需能量的方式而被內化,而利用特定的內噬抑制劑,瞭解脂肽是否需要藉由受體介導的內噬作用而內化,實驗顯示,即使在缺少肌動蛋白纖維(actin filament)或微管蛋白(microtubule)作用時,仍可內化脂化胜肽,但非脂化胜肽的內化則被抑制,而且脂化胜肽可以藉由非抗原呈現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被內化,分析早期核內體(early endosome)並沒有出現內化的脂化胜肽。綜合上述的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單棕櫚酸脂化胜肽進入樹突狀細胞是經由非內噬途徑,與一般非脂化胜肽藉由內噬作用進入樹突狀細胞的機制不同。

以上研究為劉士任助研究員主持之「脂化免疫原誘發毒殺性T細胞反應的分子機制」計畫之部分成果,與疫苗中心莊再成主任主持之「合成脂溶性胜肽為內生佐劑之技術平台以開發疫苗」共同完成。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圖/審校:疫苗中心宋瑛琪/劉士任助研究員》

出版資訊
攝護腺(前列腺)癌臨床診療指引
New book: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ostate cancer

本院癌症研究所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將出版「攝護腺(前列腺)癌臨床診療指引」。攝護腺癌好發年齡在65-80歲之間,隨著人口老化,攝護腺癌病患隨之大增,2007 年其死亡率已躍升至國人男性癌症死亡10大疾病第7位,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資料顯示,依各癌症粗死亡率排序,攝護腺癌在2009年10大主要癌症順位仍為第7,死亡人數比率為2.3%;而近年由於醫療的進展,攝護腺癌的5年存活率可達77%左右。TCOG於1999年出版「攝護腺(前列腺)癌診治共識」第1版,藉由共識手冊的內容,為患者及其家屬提供正確的指引使其有所遵循;由於受到廣大的回響,是以於2003年再版該共識手冊。

此書為本院TCOG印行攝護腺癌相關圖書之第三冊,指引內容包括:國人攝護腺(前列腺)癌之現況、攝護腺癌之診斷、攝護腺癌之手術治療、攝護腺癌之荷爾蒙治療、攝護腺癌之化學治療、攝護腺癌之放射治療、攝護腺癌之追蹤、生活品質;如前所述,鑑於醫療技術與醫藥研發的進展,台灣也邁向高齡化社會,因此特於此版新增「生活品質」的部分,攝護腺癌病患因其疾病進展相對其他癌症緩慢,因此,治療後對生活品質的影響是一重要的議題,這部分的內容有積極監視、確切治療後、荷爾蒙治療後等,生活品質因不同的治療方式而異,是以應依據病患之分期及治療方式不同,給予不同方式之預防、衛教及治療,盡量避免因治療產生的不適與影響。歡迎有興趣讀者至本院出版品網頁或洽政府出版品統籌展售之國家書店五南圖書購買。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圖:癌症研究所TCOG蒲冠君》

影音節目
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開發與應用研討會
Video: Research Resources 2010

舉辦時間:2010年9月3日
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of Chinese Herbal Products Containing Aristolochic Acid and Urinary TractCancer Risk(影片一)
賴榮年助理教授/主任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婦科
陽明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

台灣心房顫動的流病研究(影片二)
林立人副院長 行政院衛生署台南醫院

健保資料庫研究經驗(臨床)(影片三)
吳俊穎醫師
台中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

開立健保研究規格書(影片四)
陳曾基教授
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
台北榮總家庭醫學部社區醫學科

健保資料庫應用於臨床預防政策之分析評估(影片五)
李英俊助理教授
中山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
《文/圖:生醫資料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