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3 期 2014-03-07

院務紀事
本院譚澤華特聘研究員榮獲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第一屆 TBF生技講座」
Dr. Tse-Hua Tan receives TBF Chair in Biotechnology

財團法人台灣生技醫藥發展基金會(Taiwan Bio-development Foundation, TBF)為獎勵及協助延攬從事生技醫藥相關研究之傑出學者專家,投入長期的基礎研究工作,並培養人才,以促進我國生技產業之發展,特設立「TBF生技講座」。首屆選出8位,每位獲得新台幣2,500萬元之研究獎金,分10年支付。本院免疫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譚澤華特聘研究員以生物化學及基因剔除鼠模型,研究激酶與去磷酸酶在淋巴細胞訊息傳遞路徑上的功能及免疫疾病調控等研究成果榮獲獎座,實屬不易。

譚博士在分子免疫學及訊息傳遞研究領域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傑出科學家,過去30多年的研究生涯,其研究成果深具原創性,並在國際知名的重要期刊上發表諸多代表性論文。早在譚博士發表之博士論文即已嶄露鋒芒,其論文在證明p53是腫瘤抑制基因之研究上,有極重大且深遠的影響。此外,譚博士的著名研究成果在於利用生化和基因剔除小鼠技術從事於JNK在T淋巴細胞訊息傳遞和免疫調控方面的研究。尤其,譚博士研究團隊是第一個證明JNK在調控T淋巴細胞凋亡的重要角色;該研究團隊迄今已發現12個嶄新的調控JNK之訊息分子。尤有甚者,譚博士發現其中3個MAP4K分子(HPK1、GLK及HGK),在T細胞訊息傳遞、自體免疫、發炎反應、肥胖及第二型糖尿病等機制中的功能及重要性。〈更多內容〉
《文:免疫醫學研究中心;圖:編輯中心》

學術交流
第7屆亞太細胞生物學學術研討會紀實
Report on the 7th Asian-Pacific Organization for Cell Biology

第7屆亞太細胞生物學學術研討會(The 7th Asian-Pacific Organization for Cell Biology, APOCB)於2月24至27日假新加坡Biopolis舉行。一共約有370人報名(第6屆約有250人報名),其中約有220位為新加坡當地的研究者,台灣參與人數是在中國大陸、印度、日本、菲律賓、紐西蘭、澳大利亞、韓國等國中最多的,主辦單位特別感謝台灣踴躍地參與及支持。

此次會議有4場專題演講(plenary Sessions),議題包括:Cell Biology of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s、Cell Biology of Diseases、Stem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I及II。本院龔行健院長在Cell Biology of Diseases之講題為「Metabolism and Cancer Therapeutics: Targeting Arginine Addition of Cancers」與清華大學江安世講座教授在Stem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II之講題為「Toward Connectomics: Making Sense of the Fly Brain」,均有精彩的演說。〈更多內容〉
《文: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羅秀容研究員;圖:鄧力文教授》

出版資訊
世界衛生組織出版「國家致力於聽力保健的評估」報告
WHO publishes Multi-country assessment of national capacity to provide hearing care

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出版「國家致力於聽力保健的評估」報告。2013年,WHO曾發布聽力損失的全球患病率估計值約3.6億人,超過世界人口的5%,半數以上的聽力損失問題是可以藉由基本護耳措施而預防或治療。世界衛生大會體認到聽力損失對個人造成了嚴重的溝通、教育與發展的障礙,間接地影響了社會、國家的運作與經濟,因此要求成員國將聽力保健納入國家的基本衛生保健體系。

聽力閾值為25分貝,若超過閾值則可稱為聽力損失,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與極重度,可能是單耳也可能雙耳受影響,而導致不容易聽到對話或大的聲響。「聽力不佳」指的是輕度至重度的聽力損失,可藉由助聽器、字幕、輔助性聽覺裝置等與人口語溝通;更為嚴重的聽力損失則可藉由人工耳蝸植入改善。「耳聾」則指的是極重度的聽力損失,幾乎喪失聽覺,常藉由手語與人溝通。

成人優耳聽力在40分貝以上、兒童優耳聽力在30分貝以上者則稱為聽力損失,根據資料顯示,這些患者大多生活在中、低收入國家。大約1/3的65歲以上長者有聽力損失的情形,此年齡群組其患病率最高的地區為南亞、亞太與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

WHO於2012年開始以問卷方式評估成員國制定並執行聽力保健計畫的能力,此報告概述了成員國現階段在預防與治療聽力損失的情形,雖然並非所有成員國皆接受問卷調查且回收率僅5成,但所提供的資訊可為潛在的缺口填補漏洞,並規劃未來推行全球性聽力保健方案時的參考,以預防、診斷、管理聽力損失。完整的報告可參考WHO網頁

此外,每年的3月3日為「國際愛耳日(International Care Ear Day)」,WHO出版了護耳常見問題摺頁供民眾下載參考,提醒民眾注意耳朵健康並避免聽力損失。

延伸閱讀:「耳聾與聽力喪失」—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第502期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圖:出版品封面》

健康知識
淺談痛風
Gripped by Gout

腳拇趾突發的疼痛、腫脹通常是痛風的警訊,此情況也可能發生在其他關節部位。如果沒有適時接受治療,痛風會導致關節損傷,無法行走。痛風是一種疼痛的關節炎,其病因為體內累積過多的尿酸,而導致尿酸鹽結晶於關節處(通常於腳拇趾)、尿酸沉積形成痛風石(tophi)或形成腎結石。尿酸為普林(purine)的代謝物,普林存在於身體組織,也存在於食物中如內臟、淡菜、香菇及鯷魚。正常情況下,尿酸會分解於血液中並經由尿液排出體外,但當身體產生的尿酸增加、腎臟無法排出適量的尿酸或攝取含高普林的食物時,血液中的尿酸量過高而形成高尿酸血症。多數有高尿酸血症者不會發展成痛風,但一旦尿酸鹽結晶形成於體內則可能出現痛風。另外飲酒或壓力也可能引起痛風發作。

初期痛風發作時的疼痛感通常於一星期內消失,而距離下次發作可能是幾個月甚至幾年後,因此患者容易忽略而延誤治療時間。幸好患者能透過生活型態改變及藥物而控制症狀;藉由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或口服型(注射型)類固醇及秋水仙(colchicine)可減緩急性發作時的腫脹與疼痛。〈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張喬菀編譯;圖:NIH News in Health February 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