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 期 2004-08-12

健康知識
幹細胞研究的美麗新世界

幹細胞 (stem cells) 是一群尚未分化的細胞,同時具有「再生」與「分化」的潛能。幹細胞兼俱增殖成為另一個與本身完全相同的細胞,以及分化成為多種特定功能的體細胞兩種特性。幹細胞在生命體由胚胎發育到成熟個體的過程中,扮演最關鍵性的角色,即使發育成熟之後,一般相信幹細胞仍然普遍存在於生命體中,擔負著個體的各個組織及器官的細胞更新及受傷修復等重責大任。

目前各類幹細胞被歸為兩群: (1) 由胚胎衍生的幹細胞:包含胚胎幹細胞 (embryonic stem cells, or ESCs); (2) 成人幹細胞 (adult stem cells):包含骨髓內幹細胞 (bone marrow stem cells)、臍帶血幹細胞 (umbilical cord blood stem cells)、及其他組織內之幹細胞 (包括脂肪幹細胞等)。胚胎幹細胞雖然是目前分化及增殖能力最強的幹細胞,但一般醫療倫理及人道關心等問題,以及基因表現的不穩定,目前仍是胚胎幹細胞研究的主要障礙。

近年來由於生物醫學技術進步,人體幹細胞已經可以成功地在實驗室中培養,由於幹細胞具有再生及分化的能力,醫學界一直希望能利用幹細胞來治療因組織細胞受傷或壞死而造成的疾病,如帕金森氏症、第一型糖尿病及心肌梗塞等。雖然成人幹細胞的技術已經有臨床應用的範例(如骨髓移植),但是成人體幹細胞的分化潛力還是比胚胎幹細胞有限,因此,胚胎幹細胞的研究乃不可或缺。由於幹細胞生物學近年來的蓬勃發展,以新生細胞取代損壞細胞的再生醫學(regenerative medicine或稱細胞治療 cell-based therapeutics),已經成為醫學研究中的新興領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治療性複製(therapeutic cloning。治療性複製所指的是將一個細胞DNA引介進入另一個細胞,以製造出一個與原細胞的基因藍圖完全相同的細胞副本。因此,治療性複製的觀念,乃是將病人自身的健康細胞取出來,轉移其遺傳樣本DNA到另一個細胞,以複製出更多健康細胞來作為取代或修補病人生病的組織或器官移植的來源。

理論上而言,治療性複製確實有莫大的潛在醫學價值,但其技術上的困難度很高,須要更深入的研究。然而,許多關切醫療倫理的人擔心這類研究會跨越道德的界線到複製人的研究,使得治療性複製的研究存在著極大的爭議。雖然絕大部分的科學家都公開反對複製人的研究,但是,無庸置疑的,關於幹細胞與複製人研究的爭議和憂慮,確實已使得治療性複製的研究受到嚴重的阻礙。

即使在科技上和醫療倫理上仍然存在著極大的障礙,幹細胞研究和治療性複製的研究,可能提供給疾病治療的機會和答案,仍然會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曾出現過的美麗新希望。
《文:顏伶汝,陳耀昌;攝影:何書賢;圖:幹細胞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顏伶汝醫師》

健康知識
打開藍色的門窗 -- 憂鬱症面面觀

世界衛生組織將憂鬱症(Depression)、AIDS、癌症列為21世紀重大疾病及衛教預防的重點工作,而因為情緒障礙而引起諸多心理、生理現象的憂鬱症,更是新世紀困擾世人的一種精神性疾病。

與其他精神性疾病類似的是,憂鬱症的起因非單一因素,涉及環境、人格成長過程、身體生物性的反應,以及急速變遷狀態所引起的高壓等。根據調查資料,全球平均每100人中,有3至5人罹患憂鬱症;我國的統計資料約有30%的人口一生曾出現過精神方面的疾病,如焦慮、恐慌、行為失常。其中憂鬱症就醫人口一年約50萬,人口數之高,說明憂鬱症困擾國人健康的情形。

依據美國精神醫學公會的疾病診斷標準,針對憂鬱症,共統計出九項診斷標地:一、持續出現悲傷、焦慮或是憂鬱的情緒;二、失眠;三、對事情失去興趣與快樂的感受;四、常有罪惡感與自卑感;五、失去活力;六、記憶力消退、注意力不集中;七、食慾改變(吃不下或是暴食);八、動作狀態改變(遲緩或是急促焦躁);九、有自殺的意念或是行為。

造成憂鬱症之原因繁多,有時可能是軀體病症的表現或藥物的反應,但大多數與生活壓力及人際關係間的角色變化有關,而其造成的症狀,不只表現在心理層面,如心情沮喪、沒有精神、凡事沒有興趣、悲觀、自責,甚至有自殺的意念或衝動;也同樣影響到生理層面,如嚴重失眠、食慾喪失、體重急遽下降、疲勞、疼痛、便秘、喪失性生活之能力或情趣等等。究其因,實則心身原為一體,心理的變化、心情的波動,透過自主神經系統控制五腑六臟的機能;透過腦下垂體主宰各內分泌系統;也透過免疫系統影響全身的免疫功能,故而憂鬱症的防治也應心身兼顧。

憂鬱症及其他情緒失調的問題其實極為常見,嚴重時不但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及工作能力至鉅,且波及家人、親友、社會。然一般人常因種種的誤解而諱疾避醫,曠時費日,導致情況進一步惡化及慢性化,延誤痊癒的良機。這些對精神疾病的誤解比較重要的包括:
(1) 情緒失調是個人軟弱的表現;
(2) 治療沒有效果;
(3) 治療憂鬱症的藥會傷腦傷身;或服用成習容易上癮;
(4) 心理治療猶如聊天,難有成效。

由於精神醫學近年來的快速發展,目前憂鬱症的治療已有許多極有效的方法,療效都在百分之七十以上,數十種抗憂鬱劑,通過層層的嚴密試驗,安全無慮,且其藥理作用與一般鎮靜劑或興奮劑不同,並無成癮之可能,其作用在強化神經元之間的聯繫,甚且刺激神經細胞之再生,從而幫助腦神經系統調適其功能。

心理治療則透過與專家的訪談,加深個人對自己的了解與接受,調整生活的步調與人際關係,釐清個人的價值觀及自我期許,也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可說各有千秋,由心身一體的各個面向來達到共同的目標,兩者合用其效果則更為可觀。但是,必須注意的是,精神疾病必須長期治療,持續投藥,且不論是哪一種精神疾病,越早發現治癒及癒後的狀況越佳,所以千萬不要諱言忌醫。

如前所言,精神疾病的起因複雜,並非單一因素,目前科學家透過各種研究以及藥物的開發等,以求治癒病患。對精神病患而言,有治療即有希望,千萬不要放棄醫療,家人也必須給於持續的支持、鼓勵,大家共同來幫助精神病患走出陰暗角落。人生的波折、心情的波動乃人生不可避免的事,情緒的失調也是常見而無須隱瞞的現象,最重要的是勇敢的面對它,需要時經由專家的幫忙去克服它,而創造更美好的人生。
《文:林克明;攝影:黃愛真》

會議報導
醫學院評鑑委員會落實國內醫學教育與醫師考試制度改革

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院評鑑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於九十三年七月九日順利召開,此次針對國內諸多重要醫學教育改革議題皆有詳盡討論。

黃崑巖主委於大會中說明與賴其萬委員受監察院邀請,出席教育部相關人員之「實習醫師訓練與業務執行」報告,報告中除了強調落實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亦說明社會各界應正視醫學教育問題之迫切。黃崑巖主委於報告中說明本會長久以來致力於臨床「見習」制度廢除,推行由「實習」取代,其主要目的在於加強醫學生的臨床職責,使醫學院學生成為治療團隊的一份子,不在病房閒混,醫學教育改革需落實執行,而不僅是流於形式的改變而已等重要議題,也同樣在於監察院的會議中有所討論,故此行相信已達到跨部會的共識。

關於醫師國考制度的改進,經第九次大會確認後,將建議考選部邀請國外教授前來協助,例如American National Board,藉以改善出題方式並使出題技巧更加靈活運用,或建議舉辦workshop,要摒除偏重次專科的問題,加強國內醫師國考的多變及靈活性,並儘速促成考選部授權TMAC制訂畢業生資格審查的標準和方式。黃崑巖主委、賴其萬委員和黃達夫委員亦於三月初拜會衛生署陳建仁署長,並與衛生署達成諸多共識。爾後將致力推動跨部會的討論會議,包括教育部、衛生署和考選部,促使醫學教育的政策方向愈加完善。

而與教育部合作方面,明年(2005)TMAC對各校建議事項的追蹤訪視應稱為「2005年TMAC配合教育部六年改革計畫再予評鑑查證」,因此本會將根據改進計畫的基本要求,彙集各委員意見編印自評報告,預計各醫學院校將有四個月時間先行完成自我評鑑,訪視小組成員將由各組召集人根據TMAC人才庫的名單挑選,由國內學者擔任,亦可逕行延攬推薦非人才庫之賢達或是TMAC委員。其中每一小組成員不超過四人。此外,除了評鑑期間需加強注意住院醫師訓練的評估外,本會將提供醫策會本會的訪視小組成員名單,以提供該會為評選教學醫院評鑑委員參考之用。

在國際事務方面,本會黃崑巖主委及賴其萬委員受邀參加美國「醫學教育認可委員會」(NCFMEA)2004年九月大會,會中將再次說明去年評鑑之概況及TMAC未來展望,現已交送報告至NCFMEA並回覆其問題,預計此行將再次確立我國醫學院評鑑委員會之國際威信及地位,會後將會向教育部報告與會經過及會議結論,期望台灣的醫學教育日益提昇並與國際接軌,醫學生及醫學訓練品質亦能愈加精進。
《文:艾宇凡,沈世華;攝影:朱宥樺 》

院務紀事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第四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第四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於民國九十三年八月九日假行政院衛生署舉行,由陳建仁董事長主持會議,會中董事長介紹新到任之聘任及選任董事、吳成文院長向全體董事介紹國衛院列席主管,並由于重元主任秘書簡介國衛院及報告目前院務發展重點,老年醫學研究組戴東原組主任並以「台灣老年醫學次專科醫師訓練計畫及老人照護展望」為題,進行專案報告。

本次會議並進行選舉常務董事,依據國衛院設置條例第十條及捐助章程第八條,董事會置常務董事五人,除董事長為當然常務董事外,餘由董事互選之。任期均與選任董事同,連選得連任。經與會全體董事進行投票,以得票數較高之前四位:張文昌先生、陳定信先生、廖運範先生及吳成文先生,為第四屆常務董事。

為發揮董事會休會期間之行政效率及提高效能,協助並督導院方之財務及預算,董事會以常務董事為主體,設立財務小組,由董事長指派三位常務董事(張文昌先生、陳定信先生、廖運範先生)及二位董事(曾志朗先生及謝博生先生)為財務小組成員,由陳定信常務董事擔任該小組召集人。

有鑑於精神醫學與藥物濫用研究組之研究不僅止侷限於非法藥物,而能廣義的包含煙、酒、檳榔等易成癮濫用之物質,本次會議並通過精神醫學與藥物濫用研究組之英文名稱由原「Division of Mental Health and Drug Abuse Research」,更改為「Division of Mental Health and Substance Abuse Research」,以「Substance」取代「Drug」。
《文/攝影:何書賢》

院務紀事
九十三年度衛生署科技研究計畫(第二次徵求)評選通過計畫一覽表

國家衛生研究院接受行政院衛生署委託辦理衛生署科技研究計畫評選,院外研究業務處已完成評選作業,並公布評選結果。

九十三年度衛生署科技研究計畫(第二次徵求)分為四大類別, 各類別通過計畫數如下:
1.醫政類:《死刑犯器官捐贈倫理議題-海峽兩岸醫療團隊觀點之初探與比較》等7件
2.藥政類:《全民健保精神疾病住院病患歸人檔縱貫性藥物流行病學研究-以精神分裂病和躁鬱病為例》等9件
3.食品類:《食品品質及衛生安全相關國際規範與國外法規之蒐集、比較及研究》等19件
4.防災類:《重大疫情之危機溝通策略、媒體效能與標準作業流程(SOP)建構—腸病毒、禽流感及SARS風暴之比較研究》等4件

評選通過之科技研究計畫一覽表已公布於國家衛生研究院網站,詳如下表所列:
網址: http://www.nhri.org.tw/nhri_org/ex/DOH/93.7.approve.htm
《文:鄭毓章;攝影:黃愛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