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1 期 2015-12-11

研究發展
台灣癌症新藥開發史上重要里程碑—全球第一個證實可延長轉移性胰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
First cancer drug to begin its clinic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由本院癌症研究所(簡稱癌研所)陳立宗特聘研究員兼所長之研究團隊,結合台北榮民總醫院(簡稱北榮)及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簡稱成大醫院)等8個醫學中心共同完成胰腺癌新藥ONIVYDETM(安能得®)的第III期臨床試驗(NAPOLI-1),是目前全世界已登錄(registration)之第III期臨床試驗中,第一個成功證明可以有效延長對於已使用過含標準療法藥物gemcitabine而無效之轉移性胰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的臨床試驗。研究成果刊登於本月發表的國際頂尖醫學期刊The Lancet(影響係數高達45),備受國際矚目。而ONIVYDETM,亦成為台灣新藥開發史上第一個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A FDA)核准通過的癌症新藥,是台灣癌症新藥開發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更多內容〉
《文:秘書室賴瑨萱、癌症研究所陳立宗特聘研究員;圖:秘書室賴瑨萱》

院務紀事
國家衛生研究院20週年院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攀向高峰
NHRI celebrates 20th Anniversary

成立於1996年,以「世界級研究機構」期許的國家衛生研究院(簡稱國衛院),在為台灣生醫研發創新領航20年的今天,展現站在巨人肩膀上攀向高峰的卓越風姿。12月9日上午9時30分盛大舉行「20週年慶祝大會暨學術演講活動」,副總統吳敦義、行政院院長毛治國、監察院院長張博雅、衛生福利部部長蔣丙煌、苗栗縣縣長徐耀昌及生物科技產官學各界嘉賓近兩百人,蒞臨本院,共同為本院的歡慶時刻獻上祝福。

國衛院,這一個秉持眾人理想所擘劃創建的國家級生醫研究機構,在20年後的今天,我們看到的是夢想實現的喜悅。20年來本院已然發展成為政府的智庫、頂尖的研究中心、生技發展的領航者,更是國人健康的守護者。來自各地頂尖的公衛專家、醫師、科學家以及堅強的行政團隊,以跨領域團結合作的卓越身影,打造傲人的成績。〈更多內容〉
《文:秘書室賴瑨萱、技轉及育成中心梁華軒;圖:攝影社、圖書館、資訊中心陳財通、學務辦公室何書賢》

院務紀事
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廖本揚副研究員榮獲「科技部104年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Dr. Ben-Yang Liao receives Ta-You Wu Memorial Award from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簡稱群健所)廖本揚副研究員獲頒科技部104年度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司「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殊榮,本院與有榮焉。科技部為培育青年研究人員,獎助國家未來學術菁英長期投入學術研究,並紀念吳大猷先生對發展科學與技術研究之貢獻,特設立「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該獎項資格為42歲以下且為副教授、副研究員職級以下之研究人員,由科技部各學術司自當年度執行專題研究計畫之主持人中,經遴選與審查後決定獲獎人名單。廖博士因過去於分子演化學領域的研究成果而獲獎。其近年研究主軸在利用基因體學、生物資訊學、分子演化學方法,探究哺乳動物基因調控的機制、以及造成物種間(特別是醫用模式生物與人類間)性狀(phenotype)差異的分子基礎。

廖博士研究團隊過去利用突變小家鼠的性狀資料,結合哺乳動物基因體、轉錄體等其餘大型資料庫,進行生物資訊及演化分析,進行數項研究,下列3項成果皆發表於期刊Proceedings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USA:1. 將基因依照突變性狀分類為負責生理功能與負責解剖型態的兩類基因,發現影響蛋白質結構的突變多與生理有關,而影響基因表現的突變多與型態有關。〈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整理;圖:廖本揚博士》

出版資訊
下咽癌臨床診療指引新書介紹
New book -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ypopharyngeal cancer

本院癌症研究所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於近日出版「下咽癌臨床診療指引」新書。

癌症自1982年起已躍居國內十大死因之首,根據國民健康署2012年台灣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下咽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頭頸部惡性腫瘤(不含甲狀腺癌)發生個案數的10.3%,但2012年初次診斷為下咽惡性腫瘤個案數(1,009人)較2000年初次診斷個案數(405人)整整增加了一倍以上,變動可謂相當驚人。而下咽癌的死亡率亦是逐年攀升,其5年整體存活率為27.6%。絕大多數的下咽癌是由下咽黏膜所產生的鱗狀細胞癌,菸酒的使用為其發生的主要危險因子;其好發於50歲以上,以男性居多。由於下咽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大多數患者在就診時其臨床腫瘤分期已屬晚期;此外,研究顯示台灣下咽癌患者產生第二原發惡性腫瘤的年發生率為2.9-4.6%,而約三分之一的下咽癌患者其第二原發惡性腫瘤發現於下咽癌診斷後的6個月內。下咽癌患者的第二原發惡性腫瘤半數以上(57-70%)位於非頭頸部區域,其中有32-43% 為食道癌。

下咽癌占台灣頭頸癌比率雖不高,但其多屬晚期且預後相對不佳。下咽癌治療方式的選擇需要多專科團隊的共同合作,治療後續追蹤、治療衍生的併發症及後遺症等,對於生活品質有相當程度的影響,這些都是值得關切的議題。故TCOG於2011年底陸續出版「鼻咽癌臨床診療指引」及「口腔癌臨床診療指引」後,再次召集國內頭頸癌專家-包含耳鼻喉科、整型外科、放射腫瘤科、腫瘤內科及吞嚥語言領域的專家們,歷經多次的會議與共識討論、並與相關醫學會共同舉行公聽會,完成「下咽癌臨床診療指引」,提供最佳的診療方針予相關人員參考。此指引內容介紹下咽癌之起因症狀、分期、治療前之檢查評估、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化放療前後的口腔照護、治療前後的言語和吞嚥之評估和復健、治療追蹤等。歡迎讀者洽政府出版品統籌展售之國家書店五南圖書購買。
《文/圖:癌症研究所TC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