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7 期 2004-10-06

會議報導
赴美國教育部外國醫學教育及評鑑委員會紀實

九月十五日代表醫學院評鑑委員會(簡稱醫評會)的賴其萬教授及筆者,前往華府參加美國教育部外國醫學教育及評鑑委員會(簡稱外評會) 追蹤對世界各國醫學院評鑑的會議,準備在該會對台灣醫學院評鑑的疑問做回答與說明。外評會排定的議程是十六與十七共一日半,參加備詢的國家包括波蘭、捷克、英國、愛爾蘭、荷蘭、泰國、印度及台灣等共十四國,各國多是醫評負責人代表參加,但也有由大使館或顧問公司人員陪同的。外評會一年開兩次會,調查有美國子弟前往學醫的國家之醫學院評鑑制度在品質上是否可與美國相比。按旅美台灣人第二代有人回國學醫,故也列入調查之列。

會前需先提供外評會這兩年來醫評會所進行的活動資料,這些文件皆依照該會所規定的格式撰寫。今年台灣案特殊之處,是外評會去年九月曾派阿拉巴馬州伯明罕醫學院第爾(Deal)院長來台觀察醫評會評鑑中國醫藥大學之舉,Dr. Deal也已撰寫相關報告提交該會。這份報告與前述文件資料皆由該會Paris-Albertson女士細讀,整理後成為完整簡報,先向委員會就台灣案做口頭報告後,再由筆者與賴教授接受質詢。

美國外評會委員們這次對台灣提出的詢問內容的整體印象可用一句話概括:台灣醫評會已經在美國教育部建立了良好的聲譽,故氣氛極為融洽。詢問內容不但毫不尖銳,更有委員讚譽台灣的醫評會之進步與成就可成為發展類似新制度中國家的榜樣,使筆者深覺欣慰。委員還詢問鄰近台灣的國家包括大陸,是否派員取經。筆者答覆,大陸絕不可能,不過香港高等教育評鑑委員會曾派代表來台觀摩。委員們關注的焦點,已集中在教育部醫教會向教育部提出的白皮書,以及高教司在白皮書出現後擬定的醫學教育六年改革計劃。對將於二OO五年進行的該計劃短期目標之成效的評鑑寄予期望,故有一委員建議台灣於二OO六年三月向該會再做報告。

這次答辯會與前兩次的氣氛迥然不同,使筆者深感一九九八年以來,在國內與國際所做的耕耘毫未白費,在醫學教育的評鑑方面,已經贏得美國的推崇,感慨可謂萬千。回想一九九八年十月八日,筆者臨時受教育部之命在華府答辯時,我國高等教育在評鑑方面尚沒有搬得上國際檯面的制度,因而教育部交給外評會的文件幾是慘不忍睹,當時雖有李明亮及李源德兩位教授陪同,但筆者答辯備感吃力;當時答辯結果是當場被裁定台灣評鑑制度與美國無法相比,鎩羽而歸。

回國後筆者為求能與國際接軌,以痛定思痛的心情擬就醫評會計劃發展,於當年十二月十六日經全國醫學院一致通過,筆者則親自前往澳洲見習彼邦評鑑工作,並於二OO一年在台揭開了評鑑醫學教育之序幕。該年年底醫評會將已舉行之活動寫成報告,附上廿一件英譯文件,要求外評會重審台灣案,並由筆者及何曼德院士連袂赴會答辯,一舉成功,外評會認定我國醫學院評鑑已達到美國水準,筆者與何院士及內人皆當場相擁互祝。

從一九九八年到二OO四年的六年,在台灣是不容易堅持下去的路。本文目的除了報告醫評會的努力與成就之外,更期望提醒國內醫學界這成果得來不易,薪火必須永續傳承,才能為國內的病人造就優良的健康保姆。同樣重要的事實是,一座可以與國際醫學教育家們平起平坐的舞台已經蓋好,可供我們與其交換心得以謀國內醫學教育之進步,此將有賴國內醫學教育界的共同努力。
《文:黃崑巖;攝影:朱宥樺;圖: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罕醫學院第爾院長Dr. William Deal》

會議報導
微陣列分析研習會 -- 比較基因體雜化微陣列分析及其應用

由國家衛生研究院所主辦的「微陣列分析研習會:比較基因體雜化微陣列分析及其應用(Microarray Analysis Workshop: Array CGH and Its Application)」,於93年9月8日假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第一會議室舉行,吸引122位國內生物資訊領域學者專家熱烈參加,現場互動及討論情形十分踴躍。

研討會由張憶壽教授揭開序幕,張憶壽教授強調隨著人類基因體草圖排序完成,基因體醫學(Genome Medicine)研究的重心已由染色體DNA定序轉為基因序列之解讀,了解疾病、癌症形成原因,並開拓生物醫藥上的應用。而基因體醫學研究除了需要不同領域的人才投入之外,也需要將不同學科領域,如生物、資訊、統計、化學等學科作系統性整合。

本次會議特別邀請美國生物資訊領域學者 Dr. Adam B.Olshen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New York, USA)來台發表演講,Dr. Adam B.Olshen 在會議中介紹,在癌症形成過程中oncogenes 的DNA copy number會有增加的情形,透過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CGH)競爭性雜交實驗應用技術,利用電腦軟體判讀,比較染色體上不同螢光間的強弱比值,可偵測到「致癌基因」的低倍放大及腫瘤抑制基因的缺失。若進一步結合基因體微陣列的技術(Array CGH)及「Change-point methods統計方法」,可以分析定量DNA copy number。

研討會中講解了癌症研究、微陣列原理、基因組統計分析( statistical genomics)、實驗數據統計方法,以及基因體微陣列分析(Array CGH)在醫學研究的應用,及最新發展等,深入淺出,精彩豐富,獲得與會者一致好評。
《文:翁翊嵐;攝影:賴崇文》

人事動態
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研究組蕭金福博士升等為專任副研究員

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研究組蕭金福博士經本院聘任資格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自93年9月29日起升等為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研究組專任副研究員。

蕭金福博士為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系學士及碩士,1997年取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統計博士學位,旋即回國至中央研究院生物統計所擔任博士後研究,1998年轉至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統計與生物資訊研究組繼續博士後研究工作,並兼任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助理教授。服務期間充分表現出獨立研究能力,2001年經聘任資格審查委員會通過聘任為專任助研究員。蕭博士於擔任助研究員期間,熱心參與院外合作研究計畫,成果相當豐碩;並致力於新藥臨床試驗之銜接性試驗(bridging study)的研究,亦於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這對台灣未來藥物發展有極大助益。

蕭金福博士過去幾年研究方向,主要著眼於銜接性試驗之統計評估。何謂銜接性試驗? 根據ICH E5的定義,當某種新藥已經在某一地區證實其有效性、安全性且上市之後,此種新藥如要在另一地區註冊上市,而在當地所執行新藥的臨床試驗,此種試驗便稱為銜接性試驗。由於政府對於國外新藥的引進,預計自2004年開始,必須先執行銜接性臨床試驗的評估,由此可見銜接性臨床試驗研究之重要性。然而截至目前為止,評估銜接性試驗的統計方法仍然相當有限。過去幾年來,蕭博士已經利用貝氏與群組序貫分析等理論,發展一些統計方法,使其能夠利用原來區域所得到的一些臨床資料,來評估新區域所得到的銜接性試驗的資料,來探討藥物在不同種族的成效是否相似。

蕭博士不僅發展出自己的專業統計研究領域,亦有效應用在醫學研究及藥物發展上,曾多次參與國際重要學術研討會,積極推動此研究方向,均受到各界熱烈迴響,在在充分顯示蕭博士之研究能力已達國際性水準。經研究組極力推薦及聘任資格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升等蕭金福博士為專任副研究員。
《文/攝影:黃愛真;圖:蕭金福副研究員》

學術活動
醫學工程研究組院內學術演講公告:裘正健 博士

演講題目:Mechanotransduction and Cellular Pathology of Atherosclerosis
時間:93年10月8日 (周五)下午3:00 -- 5:00
地點:國防醫學院4樓4101會議室
講員:裘正健博士
          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工程研究組助研究員
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工程研究組

本演講屬公開性質,歡迎踴躍參加
《文:張暁平;圖:裘正健》

學術活動
台灣社區精神照護研討會 -- 家庭照護與就業服務

會議名稱:台灣社區精神照護研討會─家庭照護與就業服務
日期: 93年10月30日(星期六) 9:00-16:30
地點: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前瞻廳(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30號)
會議說明:
台灣近幾十年來精神照護的發展,一直以住院部分為優先。在健保給付偏低,一般民眾對精神疾病仍存有污名化印象,社會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台灣社區精神照護的發展,一直是匍匐前進,進展有限。無論就人權觀點、社會整體價值、以及理想照護模式而言,社區精神照護的發展是世界潮流,時勢所趨,我們不可能再走回機構化長期照護的路子。然而,未來社區精神醫療與照護模式,要如何建構,才能體現連續性、完整性的全人照護,並兼顧台灣本土特色、家庭價值及鄰里網絡系統,實為值得探討的一大課題。

目前台灣正面臨社區精神醫療與照護發展的關鍵時刻,論壇有必要匯集大家的智慧,對未來發展模式,集思廣益,做深入探討。然而,精神病患社區照護模式相當多元廣泛,本研討會希望經由社區化照護最主要的兩大主軸─「家庭照護體系」與「就業服務體系」,呈現目前社區照護的現況問題,並探討可能之解決方案,以協助我國建構最符合國人期望、最具人性化之社區精神醫療與照護模式;同時期待能促進我國早日營造安全及充滿關懷的社區照護環境,以供國人、醫療行政、福利行政、民政行政與研究單位之參考。
主辦單位: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報名方式:本研討會屬公開性質,歡迎踴躍報名參加。
線上報名網址: 請於10月25日前報名 http://www.nhri.org.tw/nhri_org/fo/931030_ltc.htm (額滿為止)
《文:論壇;圖:會議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