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2 期 2004-11-11

會議報導
2004國際重金屬毒理研討會

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於10月15至16兩日,假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B1C演講廳,舉辦「2004國際重金屬毒理研討會」,針對重金屬毒理、訊息傳遞、風險評估、環境致癌因子及心血管疾病等議題進行研討,衛生署陳建仁署長並於16日上午蒞臨指導,發表台灣飲用水引起慢性砷中毒對健康的影響及「環境的健康風險評估&分子生物標記,激發現場諸多學術討論及媒體的注意。

研討會中由陳署長發表極受重視的研究發現,關於台灣西南沿海一帶地下水含有重金屬砷,長期飲用者會增加罹患癌症風險,易誘發腎臟病、糖尿病、失智症、心血管等疾病。研究以飲水濃度在300ppb高砷組與砷濃度在0.1ppb低砷組為比較,發現高砷組罹患肺癌比率是低砷組的四倍,膀胱癌是八倍,皮膚癌市二十倍,前列腺癌為三倍。陳署長更指出在砷污染區抽煙人士之肺癌為非吸煙者之十五倍。在這些研究報告出爐後,美國環保署與世界衛生組織已將人體飲用砷濃度安全含量由50ppb向下修正為10ppb;國內環保署去年也一併修正。

按流行病學探討王淑麗副研究員也提出在台灣部分地區砷殘留於環境中易沉積於地下水造成污染。近年來台灣常出現缺水現象,民眾慣於鑽井解渴,因台灣地下水常含有重金屬砷,在研究報告出爐發現在糖尿病族群中高砷地區糖尿病相關腎臟疾病盛行率是非高砷地區的2.8倍,視網膜病變是2.1倍,神經病變為7.2倍,周邊血管疾病為1.2倍,腦血管疾病為3.2倍,冠狀動脈疾病為2.4倍。在非糖尿病族群中,高砷含量地區居民罹病率也較非高砷含量地區為高。腎臟病1.5倍,神經病變為13.9倍,周邊血管疾病為12.5倍,腦血管疾病為3.7倍,冠狀動脈疾病為1.5倍。在飲水砷濃度與疾病相關性上飲用水砷濃度0.1ppm以下組罹患微血管病變(腎臟病、失智症等)盛行率為15.85%;砷濃度在0.1至0.3ppm組罹病盛行率上升至21.7%;飲水濃度在0.3至0.66ppm時罹病率再上升至28.3%。

研討會中邀請來自美國分別代表政府、學術與企業界三位專家Dr. Bruce Fowler(Assistant Director of Science,ATSDR/CDC),Prof. Mary Sexton.(Univ. of Maryland)及Dr. Bruce Kelman(President,Globaltox)。國內專家包括中央研究院詹崑源研究員、台灣大學余幸司主任、國立清華大學楊嘉鈴教授等。兩天研討會透過主持人,包括國立台灣大學王榮德院長、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張惠華研究員、台北榮民總醫院鄧昭芳教授、高雄醫學大學健康學院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何啟功所長、國家衛生研究院院內研究業務處張仲明處長及國防醫學院劉紹興教授作精闢的導引,讓全場與會者與主講者有良好的互動交流。

猶如國際上許多工業化快速發展的國家,台灣也有所處的環境問題,特別是台灣地小人稠,環境衛生成為一重要的問題。其中台灣常用的重金屬化學物包括鉛、鎘、砷、汞都已導致台灣民眾如烏腳病、鎘米、汞污泥及綠牡蠣等疾病。目前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特將重金屬研究標立為一研究重點,希望透過其設立探討台灣重要健康及疾病問題與環境職業因子、個人易感性相互影響關係,並提供預防、預測、保護實證與策略,進而減少國人因環境職業因素所引起疾病與機能障礙負擔,提昇國人健康。雖然台灣許多不同的學術研究單位都有各自的研究計畫,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的研究則是以任務為導向及整合性方法進行,結合並連貫環境探討、流行病學分生研究、動物實驗,以致風險評估;希望不單只是在科研方面有所突破,更在問題解決方面能有實際的貢獻,以達到預測、預防與保護的目標。
《文:王秀仁,鄭美玲;攝影:葉斯清;圖左至右: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張惠華研究員,Dr. Bruce J. Kelman, President, Globaltox,Dr. Bruce Fowler, Assistant Director of Science, ATSDR/CDC,衛生署陳建仁署長,Prof. Mary Sext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衛生署國際合作處張武修處長》

健康知識
中藥科學化 -- 活性天然物之開發與應用

天然物和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化妝品、食品添加物、以及藥物等等,許多都源自自然界的天然物。數千年來,自然界中的藥用天然物更是孕育了人類的現代醫學。雖然化學製藥工業的進步,使人們可藉化學合成的技術大量製造藥品,但藥用天然物在現代醫療體系中仍扮演重要的角色,估計全球市場每年有數十億美元的需求量。

據統計,現今藥用天然物主要用於治療心血管系統、泌尿系統、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癌症。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疾病和老化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國家衛生研究院老年醫學研究組特別邀請台北醫學大學生藥研究所所長徐鳳麟教授至本院針對「活性天然物的開發與應用」進行專題演講。徐教授的研究室專門從事活性天然物的分離及結構分析,他並和國內多個實驗室合作探討天然物活性成分的藥效和藥理。徐教授以多種天然物,包括rhubarb、tea、Chinese gall、nutgall以及peony root等為例,一方面說明它們所含的各類藥用成分、臨床應用,一方面也說明影響藥用天然物所含的各類成分比例的種種因素。

此外,徐教授於演講中也特別提到目前國內對藥材品質鑑定需要注意的地方。他指出,單一一種生藥材就可能含有數十種化學成分,各成分可能含有截然不同的藥效;也就是說,一種藥材可能用於治療不同的疾病。而市面上的生藥材,以大黃為例,有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雖然屬於同一種,但各成分的比例差異大。因此,雖然同樣是大黃,不同國家、地區的大黃就會有不同的適應症,選對了才能發揮預期療效。如果只以大黃所含有之某一特定成分的多寡作為鑑定藥材品質的依據,不對症選藥,就可能發生明明是經「檢定及格」的大黃,但卻無療效的情況。

在要求中藥科學化的今日,這種情形可能造成對固有方劑的錯誤認知。要避免這種認知差距,徐教授認為應當對來自各地區的同一種藥材,例如大黃,做分析,辨認出各地區大黃的主要成分,用HPLC/高壓液相層析相關技術做出指紋圖譜,並依各成分的含量製成雷達圖。如此一來,就可以知道在治療某一種病症時,當以何種成分作為鑑定大黃品質的指標,選用正確的大黃,這才真正符合中藥科學化的精神。
《文:林聖光;圖:台北醫學大學徐鳳麟教授;攝影:沈世華》

人事動態
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組徐欣伶助研究員到職

徐欣伶博士自93年10月18日起就任為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組專任助研究員。

徐博士為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免疫學博士;1996 年取得博士後即赴美國拉斯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Los Alamos NM)擔任博士後研究員,1999年至美國羅倫斯伯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Berkeley, CA)擔任研究人員,2002年至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Chicago, IL)擔任助理教授,期間主要研究計畫為Tumorigenesis, DNA repair, Telomere structure。

徐博士過去幾年來之研究領域為運用細胞及動物體模式,針對乳癌及肺癌形成機轉進行研究。主題為遺傳物質修補功能、基因體結構完整性及致癌基因誘發細胞病變機轉。研究發現自體免疫蛋白Ku及DNA激脢蛋白(DNA-PKcs)共同參與雙股DNA斷裂修補工作及穩定基因體末端架構。致癌基因MCT-1蛋白質大量表現導致細胞快速增長、擾亂基因體監視係統激脢訊息傳導途徑及DNA修補蛋白持續過度活化。嚴重造成多條染色質錯誤連結、遺傳物質轉移及異常複製現象。增加MCT-1蛋白活性在肺細胞或乳腺細胞表現量,檢測MCT-1轉化細胞對抗癌試劑之抗藥性及基因體結構破壞程度,剖析基因變異及細胞生理功能惡化機轉。針對抑制MCT-1在癌細胞表現活性,是否減緩癌細胞增殖能力、提升癌細胞對化學及放射療法感受性,預期評估MCT-1在醫藥運用價質。MCT-1基因轉殖鼠技術配合生物化學研究及組織切片分析,進而輔助證明體外細胞實驗數據結果。綜合上述之研究成果將益助於早期診斷、治療及預防癌細胞轉移惡化之可能性。

「後基因體時期」(post-genomic era) 已經來臨,對於個別基因的結構與功能的瞭解非常迅速,使得我們能據以觀察分析,找出在疾病發生時有異常表現的基因。這些基因資訊不僅能顯示疾病的分子遺傳機轉,也是發展診斷及治療方法的重要標的。有鑑於此,分子基因醫學研究組以「發現未知的基因」、「基因功能之研究」及「基因之應用」作為主要的發展策略,就癌症、自體免疫疾病、神經退化性疾病、代謝性症候群及感染症等題材,進行基礎與應用性研究。

徐博士具備專業研究學養,其專長為該組積極推展之肺癌研究計畫相符合。徐博士的加入,有助於增進分子基因與醫學研究團隊力量,締造佳績。
《文/攝影:黃偉亨;圖片提供: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組》

影音節目
國家衛生研究院新版多媒體簡介上線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4年新版多媒體中英文簡介已正式上線,歡迎點選閱覽。

新版多媒體中英文簡介係由院長室企劃考核組負責策劃、執行、與完成,由秘書室協助英文編譯,簡介內容並由各研究單位與業務單位合力提供及多方協助,期呈現國家衛生研究院之任務與多面向的研究內涵。

中文簡介網址:http://www.nhri.org.tw/index/home11_video.htm
英文簡介網址:http://www.nhri.org.tw/index/home_video.html

國家衛生研究院三大任務目標如下:
(1) 推展國內醫藥衛生研究,解決國內重要疾病問題;
(2) 積極發展生物科技,促進醫藥衛生產業;
(3) 進行實証醫學研究,協助制訂醫藥衛生政策

秉持著尊重生命、創新卓越、合作共享的中心價值,國家衛生研究院期望達到促進臺灣醫藥衛生科技發展,成為國際領先醫藥研發機構的願景。
《文:邱文淵、沈世華;圖:竹南院區研究大樓3D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