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7 期 2004-12-14

學術交流
EB病毒噬血症候群的致病機轉及信息傳遞研究

國際EB病毒及相關疾病研究協會是EB病毒的主要學術研究會,每兩年舉辦一次。今年台灣共有十五位代表參加,提出十四篇論文,口頭報告三篇,包括筆者提出的EB病毒噬血症候群的致病機轉及信息傳遞研究(Pathogenesis and signal pathway of EBV-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第十一屆國際EB病毒及相關疾病研討會頒贈Henle Lecture Award予英國伯明罕大學的Alan Rickinson教授。Rickinson教授盡三十年之力研究EB病毒的免疫反應,授業於EB病毒大師Epstein(1976),目前正與香港及台灣合作研究鼻咽癌的免疫治療,他也是國衛院臨床研究組的諮議委員,今年十月六日曾到台灣參加諮議委員會議。

本次大會首日主題是病理機制及信息傳遞,由EB病毒大師哈佛大學的Kieff教授進行開場演講。Kiefft闡釋LMP-1引起NFkB活化的三種不同機制,與IKK之參與有關。筆者報告LMP-1在噬血症候群的機制與X-linked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XLP)的SAP基因之調節有關,對EBV引起T細胞的過度活化提出了一個共通的信息傳遞路徑,引起許多迴響。

此次的大會中EBV與紅斑性狼瘡(SLE)之關係受到注意,是否estrogen可以調控SAP,引起TH,細胞的異常反應值得一試。另外,NPC方面也有甚多的討論,尤其當細胞分化好時,EBV病毒反而進入複製期,頗引起大家的興趣。陳振陽教授提出EBV基因可以引起DNA的傷害及突變,可以解釋EBV引起NPC的一個可能機制。日本Kochi醫學院的DR.Dohno 報告了一系列的EBV初次感染時的IgG及IgM抗起反應與病毒量與時間之關係頗為有趣。香港大學的曹教授以口腔咽喉上皮細胞培養,而後感染EB病毒,發現ID1 gene被活化,且此基因與細胞生長及轉型有關,是比較重要得發現。另外,香港中文大學的Prof. K. W. LO在3p21.3發現-RASSF1A基因與鼻咽喉相關,屬於-腫瘤抑制因子,是本次大會中最重要的演講。

在Hodgkin disease 方面,英國伯明罕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autotaxin是RS細胞所特有,而且可以促進細胞之生長。在感染性單核球增生(IM)與Hodgkin disease之相關仍是很有興趣之課題。在IM時EBV感染的細胞,其NFkB、ID1、及autotaxin之表現與RS之差異如何都是值得進一步去研究的題材,是此行的收穫。意外的是,舊題目新研究的題目不少,尤其是EBV感染、潛伏、及細胞特徵都未澄清,有待未來解決。我們自越南胡志明市合作取得一、兩百例EBV相關的良性及惡性淋巴增生材料將很寶貴。
《文/圖:蘇益仁》

健康知識
爸媽齊戴安全帽,兒童效法安全高

衛生署公布的民國九十二年十大死因排行榜中,事故傷害名列第五位,而在各類事故傷害死亡原因中,又以機動車交通事故占最多數,總計全國每年有4,389人因為機動車交通事故而死亡,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9.45人。對於年齡介於1-14歲的兒童來說,事故傷害更是他們的首要死因,其中運輸事故死亡率(包含機動車交通事故死亡)在5-9歲為每十萬人口2.95人,10-14歲則為每十萬人口3.21人。

騎乘機車戴安全帽,能有效地降低交通意外事故時的傷害,我國自民國八十六年六月一日起,開始強制執行「機器腳踏車駕駛人及附載座人均應戴安全帽」。為瞭解台灣地區六到十二歲兒童乘坐機車時戴安全帽的實施狀況,並且探討家人騎乘機車戴安全帽,與兒童乘坐機車戴安全帽的關聯,研究人員利用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國民健康局在民國九十年共同執行完成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以其中1,787名年滿六歲但未滿十二歲並有乘坐機車經驗兒童的資料來進行分析。

整體而言,有78.9%的兒童每次乘坐機車時都會戴安全帽,但也有6.2%的兒童是乘坐機車時從來沒有戴安全帽,而家人騎乘機車時戴安全帽的情形,與兒童戴安全帽之間,有很明顯的關聯性。一個家庭當中,如果全部的家人每次騎車都戴安全帽,家中兒童每次都戴安全帽的百分比為83.3%,從來不戴安全帽的百分比只有4.8%;但是在沒有任何一位家人是每次騎乘機車都戴安全帽的家庭,兒童每次都有戴安全帽的比率則只有28.6%,而且從來不戴安全帽的比率高達30.6%。

這項研究結果顯示,當家人的交通安全行為表現較好時,會較注重兒童的乘車安全;而由社會學習的角度觀之,家人本身的交通安全行為,對於兒童也有示範作用,使得兒童在長大成人後,會比較主動去實行這些交通安全保護行為。遵行道路交通安全規範應由父母親本身作起,以從小建立兒童正確的交通安全觀念,並養成正確之交通安全行為,減少國人交通意外事故之傷害。
《文/圖:潘怜燕;本文原刊載於2004/9/25自由時報保健觀測站》

人事動態
精神醫學與藥物濫用研究組陳娟瑜助研究員到職

陳娟瑜博士自民國93年12月3日起擔任國家衛生研究院精神醫學與藥物濫用研究組助研究員。

陳博士於1993年畢業於台灣大學護理學系,1995年取得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碩士,1999年赴美深造,並於2003年取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公共衛生學博士學位。陳博士於研究所求學期間即已展露其研究天份,其碩士論文研究主題為:台灣地區青少年抽煙行為之社會心理危險因子研究:同儕影響,該本論文獲得第七屆台灣公共衛生學會研究生論文奬,衛生教育和社會及行為科學組第一名。

陳博士擁有參與大型研究計劃的研究經驗,在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深造期間,跟隨知名科學家Dr. James C. Anthony從事精神醫學與藥物濫用相關研究,2001年參與”Drug Use among Racial/Ethnic Minorities, 2001”研究計畫,其研究報告成果並且成為國家藥物濫用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的正式報告及政策規劃。2001-2003年參與”Drug in Cluster: the Panama, Central America, and Republic Dominica Project ”研究計畫,該計畫為研究範圍包含拉丁美洲各國的跨國性研究計畫。此外,2002年擔任藥物濫用與精神衛生服務局 (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SAMHSA) 顧問,為精神衛生資料設施獎助計畫 (Mental Health Data Infrastructure Grant Program) 建立起確保精神衛生服務的機制,成果卓著。

陳博士取得博士學位後即擔任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博士後研究員,主要參與兩線的研究主題,分別為青少年藥物濫用問題,以及神經發展性疾患研究,皆為美國社會的熱門研究主題,亦為現今台灣社會的新興研究議題。本院「精神醫學與藥物濫用研究組」之成立宗旨為針對日益嚴重之精神疾病及藥物濫用之議題,加以深入研究。陳博士的豐富研究經驗及研究方法,相信可厚植研究組研究陣容。
《文/圖:黃偉亨》

影音節目
國家衛生研究院科普講座:戴東原 組主任

影音節目: 演講紀錄片 (片長 53分鐘)
演講題目: 健康秋色有春景--談中老年保健
主講人:戴東原 組主任
國家衛生研究院老年醫學研究組
演講日期: 93年11月6日(星期六) 2:00 -- 3:00
地 點: 2004年台北國際醫療器材 醫藥暨生技展 台北世貿中心A館
主辦單位: 國家衛生研究院

觀看影音節目需要 Windows Media Player 請按此處下載
《文/攝影:陳麗秋;圖:台北世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