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9 期 2004-12-28

健康知識
糖尿病控制:病人自我健康管理要趁早

衛生署公布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的排名高居第四名,而且死亡人數的增幅還高達一成以上。糖尿病是一種很讓人頭痛的疾病,控制不好會引發多種併發症且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於民國92年委託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做的有關國人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膽固醇的調查,發現45歲以上的人有14.0%的女性、15.5%的男性血糖過高,在這些血糖過高的人中,有76%的女性、66.5%的男性知道他們的血糖過高,其中男性55.3%、女性65.0%有服藥,然而這些服藥的人,有六成左右沒有把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而在所有血糖過高的人當中有八成的人血糖控制不好,這現象讓人憂心。

有效的控制糖尿病關鍵在於病人的自我健康管理,糖尿病的自我健康管理包括定時量血糖、均衡的飲食、固定運動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病人的自我健康管理,愈早施行越好。由醫師、衛教師、護理人員與營養師所組成的糖尿病共同照護團隊,除了開處方治病外,也教導病人如何自我健康管理,但最終的責任落在病人之實際執行。為了瞭解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一般狀況,民國九十年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行政院衛生署共同執行「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探討糖尿病人之自我健康管理,在764位40歲以上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的人中,約有1/4完全不做任何控制,也就是說不吃藥、不控制飲食、不加強運動等。進一步分析,發現有血脂異常、自覺健康狀況不好的、得病年數比較久的比較會按時吃藥,而年齡較大、得病年數較久的較會採取自我健康管理。

由前述調查發現大多數糖尿病患者在初期並不會去按時吃藥、控制飲食、改變生活習慣,而糖尿病患者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生活習慣的改變,尤其在飲食習慣上,一般國人聽到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一定非常不能接受,建議營養師設計幾套飲食給糖尿病患者參考,讓患者有替代方案,不讓患者面對飲食控制而卻步,而且讓患者知道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自然會去採取自我健康管理,有效控治病情,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文/圖:醫療保健政策研究組張新儀助研究員;本文原刊載於2004/10/16自由時報保健觀測站》

會議報導
美國醫療制度與台灣全民健保發展比較

本院醫療保健政策研究組邀請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紀駿輝副教授前來進行主題為「從美國的醫療制度來思考台灣全民健保之發展」之專題演講。此次石主任邀請前來本院演講,主要是希望吸取紀教授過去10年間在我國與美國等國際醫療制度進行比較分析的研究成果與經驗,為本院相關研究注入新的思維方式與增進視野。

紀教授自民國88年開始即陸續主持或協同主持行政院衛生署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協定委員會及中央健保局之委託計畫,進行有關總額支付制度總額設定公式、全民健保醫療費用成長趨勢及其影響因素、健保特殊群體之醫療利用型態與理賠率分析、總額支付制度下民眾自付醫療費用之評估、全民健康保險公辦民營之規範等研究。目前紀教授亦擔任中央健保局訪問研究員及全民健保多元保險人規劃專案小組主持人。

紀教授於演講開宗明義即點出國人在進行國際醫療制度或健保制度比較時常有的迷思,亦即常會以英美等國的架構作為仿效或學習的對象,他提到因為國情不同,與政策施行的考量點不同,這些國家所施行的醫療制度本身亦存在許多問題,有些層面甚至比我國目前施行的醫療與健保制度更糟糕,因此僅以這些國家的制度作為比較基準或是模仿的對象,是很危險的作法。

紀教授以美國的醫療保健制度為例,介紹美國的醫療制度、健保制度、美國醫療制度之發展與問題、美國醫療制度給我們的啟示,最後並提及我們發展醫療制度與健保體系應著眼的幾項重點。他指出美國的健保制度屬於自由市場主導制,以商業健保為主,政府健保為輔,政府以補貼人民購買健保的方式提供醫療福利,然而因美國各州對於商業健保及政府健保的規範、預算、納保資格、給付範圍及醫療提供方式不同,且其商業保險之保費只考量團體或個人的風險,而與所得無關。凡此種種,使其成為全世界最複雜的醫療及健保制度,除了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以進行比較,許多制度所衍生的問題亦仍無法有效被解決,因此不適合直接被拿來做為參考或模仿的對象。

紀教授最後指出我國進行醫療及健保制度改革時應先進行幾項原則上的釐清,即在分析醫療制度時應著重在問題是什麼、要如何作、以誰為重心、以及要作到什麼程度。在以誰為重心的問題上應以誰獲益(獲益多少)、誰受損失(損失多少)、誰出錢(出多少錢)、誰拿錢(拿多少錢)作為考量的重點。

針對近來醫療提供者抗議醫療給付制度不公的現象,紀教授提到任何健康保險制度都有兩大定律,其一是「不敷成本定律」,亦即沒有醫療提供者會公開承認付費者所支付的費用是足夠的,其二是「我的健康需要定律」,亦即沒有被保險人會認為他/她使用了過多的醫療服務。在保費總額與給付制度管理問題無法有效經營及規範時,相關的抗爭都是可以預期的,亦不需作太過度的解讀。

紀教授演講以實證資料評析與睿智的邏輯思考引導出議題的重心,讓與會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與新的視野,尤其對於本院新生代衛生政策研究者而言,在研究發展邏輯的引導上,是難能可貴的一次經驗。
《文:吳萃慧;攝影:蘇文川》

人事動態
醫學工程研究組張恕研究員到職

張恕博士自民國93年12月6日起擔任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工程研究組研究員。

張博士畢業於台灣大學物理學系,1976年赴美深造,1978年取得美國匹茲堡大學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物理學碩士,1983年取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研究主題為 NMR Relaxation Studies of Superionic Conductors and Hydrogen in Metals。

張博士擁有非常豐富的實際工業經驗及多項的專利權,並曾於具有全球領先 MRI 技術的 Toshiba 及 Diasonics 國際大廠服務達20年。 張博士自1983年起服務於 Diasonics 公司,期間主要研發成果為發展出 narrow bandwidth sequence 技術,並成功將此技術應用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個商業用途的 MRI 產品。接著於1986年擔任MRI物理團隊經理,張博士更一步提升了 0.35T mid-field MRI 系統的影像品質,並首次成功的將 Open MRI System 轉化為商業性產品。1989-2000年期間服務於 Toshiba America MRI 公司,擔任品管部門主管,主要工作項目為推動 ISO、FDA Regulation 以及 6-Sigma 等計畫,並榮獲 6-Sigma Black Belt & Master Black Belt 的殊榮。2002年返台擔任本院醫工組的訪問學者,為整合本院MRI研究計畫很有貢獻。

台灣的 MRI 發展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一直缺乏資深的研究人員,尤其在工程之最佳化及成像序列之微調方面,更是缺乏學有專精的專業人才。張博士在 MRI 領域中有深厚的研究實力以及實務經驗,加入國衛院的主要研究計畫為新型互動式 MRI 系統之研發,新型互動式 MRI 系統有強大的功能,可以與外科手術結合,大幅縮短開刀的時程,除了可以減少社會醫療成本的支出,更可以將台灣的醫療工業提升至國際性的水準,相信對國內醫院之 MRI 的影像品質將會有極大的提升及貢獻。
《文/攝影:黃偉亨;圖:醫學工程研究組張 恕研究員》

學術交流
訪問美國紐約The Jewish Home and Hospital暨老年學會年會經驗交流

筆者藉由至華盛頓特區參加美國57屆老年學會年會,發表論文之機會,同時接受西奈山醫學中心之邀請,參觀其老年醫學臨床服務及相關學術研究。在紐約第二天行程,首先至The Jewish Home and Hospital,該醫院是一兼顧社區照護及長期照護的機構,藉由三處分院同時提供急性及次急性住院醫療、機構式長期照護、復建、社區醫療等服務,並接受醫師訓練,由該院資深教授Leslie Libow逐一介紹該院設施,並介紹目前從事有關阿茲海默及帕金森氏症的研究,這些研究樣本主為於該院死亡且同意捐贈遺體的老人腦部,相當有挑戰性。接著我們參與該院一項試辦計畫(Lifecare plus)的討論會議,Lifecare plus計畫為Medicare下希望透過社工、治療師、及醫療提供者的團隊服務,主動聯絡患有慢性病且有活動功能限制的社區老人並給予適當的醫療建議、家訪及居住評估諮詢等,以預防功能退化及跌倒等不良結果,該院在與紐約西奈山醫學中心老年醫學科的合作下,目前亦想利用該計劃進行老人生活品質評估的研究。

紐約訪問行程結束即轉往華盛頓特區,參加美國57屆老年學會年會,本次年會為期四天,主題為促進老年群體健康(Promoting the health of an aging population),分成生物科學(Biological science)、臨床醫學(Clinical medicine)、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社會實務及政策(Social policy and practice)等組,分別有壁報論文、口頭論文、研討會、圓桌專家或非專家會議、紀念講座等活動。由於大小會議場次甚多,且包含範圍甚廣,以下僅簡述參與部分會議之情形。

有關長壽群體性研究,幾個會議討論的研究主要包括美國夏威夷及中國大陸所作的以人瑞為主的研究進度及結果,美國夏威夷的研究(PacGen; Pacific Genetic Epidemiologic Study on Aging)原則是接續Honolulu Heart Program的同一群體作後續研究,這群人目前仍存活者已有80歲以上,新的研究將針對這些老年出生世代過去所留的血液樣本進一步作長壽相關基因分析,並對現存活者進行問卷再訪視,及輔以一些客觀測量如手掌握力、平衡、短距離行走及利用Actiwatch紀錄24小時活動量等。另一組美國研究人員則延續利用新英格蘭及猶太裔人瑞研究資料,研究發現人瑞子嗣亦較健康長命,就遺傳部分是因有好的genotype及phynotype,目前他們並試圖從十幾種可能的基因(Candidate genes)中找出與長壽相關單一基因或基因組合。中國大陸藉由與美國的合作,目前針對人瑞在社會及生活習慣方面特性,進一步進行對長壽的影響分析。

其餘參與的會議包括一些探討伴隨老化的衰老(Frailty)、活動力喪失與肌力退化(Sarcopenia)等相關生理機轉的大型群體研究進度報告,這主要包括幾個美國國家老化研究所資助的研究如WHAS(Women's Health and Aging Study)、BLAS(Baltimore Longitudinal Aging Study)、Health ABC (Health, Aging and Body Composition Study)、及InCHIANTI(Invecchiare in Chianti)。另外還參與部分美國國家型以探討社會與老化間關係的社區研究為主的會議,例如HRS(Health and Retirement Survey)等之進度報告與發現。 此外,美國聯邦跨部會老化相關統計之論壇亦透過此次會議發表「2004年美國老人幸福指標」報告。

本次訪美受邀參觀紐約西奈山醫學中心老年醫學科及其相關合作機構,除有助彼此合作關係外,最主要對醫院與社區如何共同建構老年醫療照護體系,有更深刻的印象,而參加美國57屆老年學會年會的收穫在於了解目前美國及世界其他各國進行老年學相關研究的最新進展,除可獲知未來研究趨勢外,更可吸取國外研究經驗協助規劃老年醫學研究相關計畫。
《文/攝影: 藍祚運,戴東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