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3 期 2005-04-07

健康知識
嚼檳榔 代價沉痛

交流道附近道路兩旁,一個個霓虹閃爍的櫥窗裡,穿著清涼繽紛的檳榔西施是台灣特有的景象,也可能是外國人對台灣留下的最強烈印象之一。姑且不論檳榔西施的爭議性如何,檳榔西施背後所牽涉到的,卻是一個毫無爭議的健康問題-嚼檳榔。

檳榔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列為一級致癌物,這代表檳榔在人體致癌的流行病學上已有充分的證據。根據研究,一般認為口腔癌的成因很多,但嚼食檳榔是主要原因之一;長期嚼檳榔會造成口腔黏膜下的肌肉纖維化,而這是轉化成口腔癌的前奏。

根據國衛院的研究指出,若不喝酒、不抽菸、不嚼食檳榔,得口腔癌的機率為一,那麼只喝酒得口腔癌的機率為十,只抽菸得口腔癌的機率為十八,只嚼食檳榔得口腔癌的機率為二十八;而喝酒又嚼食檳榔得口腔癌的機率為五十四,抽菸又嚼食檳榔得口腔癌的機率為八十九;最糟的當然是既抽菸、喝酒又嚼食檳榔,其得口腔癌的機率高達一百二十三,也就是為不喝酒、不抽菸、不嚼食檳榔者風險的一百二十三倍。

就喝酒、抽菸與嚼檳榔而言,不論是單項的習慣,或合併兩種以上的習慣,都以嚼檳榔得口腔癌的機率最高。台灣嚼食檳榔者大部分同時有抽菸的習慣,再加上特有的喝酒文化,可見這些人的風險有多高。台灣特殊的檳榔吃法,也是幫兇之一;台灣通常會在檳榔內夾荖花、紅灰和其他佐料,或在荖葉上塗石灰再包檳榔,根據研究顯示,這些佐料也都增加了致癌的風險。

多年來,口腔癌已站上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的第四位,而且呈現攀高現象,這與國人生活飲食習慣,如嚼檳榔、抽菸、喝酒有關,值得注意。而在各種癌症中,口腔癌屬最容易、也最有可能及早發現的癌症之一,但很多人對口腔裡的變化往往不加注意,以致每年仍有不少人死於口腔癌。口腔癌的防治已刻不容緩,紅唇族更需要定期做口腔癌的檢查。最好就是戒掉檳榔,對個人、家人與社會絕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文:廖秋煌;攝影:羅德忠,沈世華;本文原刊載於2005/3/9自由時報健康小雷達專欄》

研究發展
由老年健康問題來看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的重要

在已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口老化衍然已成為全球在人口及健康上一個重要的議題,剛邁入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較之歐美先進國家,因老化速度更為迅速,使得人口老化對社會國家伴隨來的影響,尤其明顯。以健康面向而言,在平均壽命延長的情況下,大家無不謀求延緩或避免疾病的發生及惡化,以促成群體上健康及成功的老化,使人口老化的壓力及對健康的負面影響降低。那老化相關的健康問題到底包括哪些?基本上,可分成二個部分,一是慢性疾病,包括常見的心臟疾病、高血壓、中風、糖尿病、癌症等,二是因功能性退化而產生的老年症候,包括身體、心理或認知上的問題。身體上如關節炎、疼痛、活動功能受限或障礙、跌倒及所引發的骨折、衰老、失禁等,以至於口腔、視聽力問題等;心理及認知上的問題包括憂鬱及失智等;此外,尚包括與社會生活上的接觸問題。而慢性疾病與老年症候兩者間常常是相互影響或牽連,例如中風後常會引起活動功能受限或障礙,有老年症候的老人亦常伴有慢性疾病。

在了解老年健康相關問題的情形後,到底能做什麼?慢性疾病與老年症候又該如何預防?其實與其它成人年齡層的預防類似,不外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做好預防保健的工作,良好生活習慣不外乎不抽煙酗酒,飲食均衡、作息正常,及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避免環境生活上危險因子的接觸,定期追蹤治療疾病,做好自我管理、定期健康檢查及施打疫苗等。此外,對老年人而言,更應注意吸收知識,維持與家庭及社會的連繫接觸。雖然許多人都知道,遺傳在健康或疾病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當然好的遺傳在先天上可以避免或延緩部分疾病或症候的發生,或有相對較低的發生機會,但是決定長壽的主要部分還是在於生活習慣。以著名的瑞典雙胞胎研究為例,研究結果發現遺傳因素只決定長壽的三分之一,其餘三分之二主要還在於環境及生活習慣,因此良好生活習慣對老年人維持健康及長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在了解這些問題及可能的預防後,不禁要問,目前台灣地區這些老年健康相關問題的實際情況到底如何? 以200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的結果舉例來說,台灣地區六十五歲以上老人罹患心臟疾病、高血壓、中風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盛行率百分比,約在23.7、40.2、8.1及16.7上下;老年症候方面,接近一半的老人短期內有全身關節疼痛或僵硬(47.1%)、及下背部疼痛(46.4%)的經驗,另外有28.4%左右自覺聽力有問題,31.4%面臨白內障問題;另一方面,在保健及預防部份,目前有抽煙與喝酒的百分比約為15.8與19.3,56.9%左右的老人有運動,有定期作全身健康檢查及接受流行性感冒預防注射的百分比為27.2及32.7,約有34.5%的女性曾做過子宮頸抹片檢查。

這些由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而來的資料雖然不一定能提供整個健康現狀及相關問題的全貌,但可幫助我們了解大部份的輪廓,透過單次橫斷或多次縱貫的調查而得的訊息亦可進一步提供相關衛生單位作為決策參考,衛生單位可根據不同問題現況的嚴重度妥善研擬衛生政策,將有限的資源作合理分配。此外,亦可與國外類似調查結果比較,例如將前述幾種常見慢性病和美國同樣於2001年所作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資料相比,台灣地區老年人心臟疾病(美國為31.4%)及高血壓(美國為50.2%)明顯較低而中風(美國為8.9%)與糖尿病(美國為15.5%)則較高,這些數據上差異的背後所存在的原因,值得再深入探討。

老年健康問題與青少年幼兒問題或其他弱勢群體的問題一樣,都需要社會上多一些的關心,站在學術研究的角色立場來說,利用全國性大規模調查如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的機會可以了解老化所伴隨的疾病及症候情況,及其背後可能原因,進而透過對政府及社會大眾適切的建言,提出預防或減低慢性疾病與老年症候發生的方法。
《文:藍祚運;攝影:陳麗秋》

研究發展
出生世代對台灣婦女肺癌發生之影響

由行政院衛生署生命統計資料得知,1986年迄今,肺癌躍居台灣女性癌症死亡率之第一位,似乎久居不下,因此,本篇論文探討其發生率之變遷:自1981至1998年,台灣女性肺癌發生與年齡、期間、出生世代及病理型之相關,經年齡調整,結果發現從1981到1998年女性肺癌成直線上升為1.8倍,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80-84歲者為30-34歲者之45倍;在生命世代方面,尤其於1917-1926年出生者,發生率達到高峰。

然而年輕之出生世代,在1956年後出生者,肺癌發生率已有顯著下降,為前者之50%,肺腺癌和鱗狀細胞癌亦均下降,且腺癌下降較鱗狀細胞癌明顯;參考以前作者對其成因之研究結果,民眾漸漸重視與感覺使用抽油煙機可以降低肺癌發生之危險,因此推論在年輕出生世代,女性肺癌發生下降可能原因為抽油煙機之使用並減少烹飪油煙致癌物之暴露。

本篇論文已由〝歐洲癌症雜誌〞接受發表 Birth Cohort Effect on Lung Cancer Incidence in Taiwanese Women Assessed from 1981 to 1998(Eur. J Cancer 2005; IF: 3.694)

(本文續92期台灣男女性肺癌成因之異質性)
《文:葛應欽;攝影:沈世華》

院務紀事
國衛院院史館啟用

國衛院院史館於九十四年四月六日啟用,開放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上午9:00至中午12:00及下午1:30至5:00,歡迎蒞臨參觀。

國衛院院史館位於竹南院區行政大樓一樓正門右側,內部陳列建院十年來資料、文物、建築模型,並定時播放多媒體簡介,銷售出版品及紀念品。

國衛院中英文多媒體簡介以影片方式呈現國家衛生研究院近況與研究成果,片長為9分11秒,過去已以 Windows Media Player 串流檔案 公布於國衛院網站,本月起,院史館內設有影音播放室,可提供DVD影音播放服務,有助於參訪來賓現場觀賞,在最經濟的時間內掌握國衛院發展脈絡與工作重點。有需要之同仁可多加利用,亦歡迎預先登記觀賞時間,將有專人接待。

國衛院之銷售出版品包含肺癌臨床指引、婦癌臨床指引、第四期文獻回顧研析計畫報告書 等出版品,計有49冊,紀念品包含馬克杯、書籤、帽子、外套、與運動衫等等,提供現場銷售服務,歡迎選購。
《文/攝影 : 陳麗秋》

出版資訊
第四期文獻回顧研析計劃報告書

第四期文獻回顧研析計劃報告書(9本)繼前2期報告書獲獎之後,於94年3月再度榮獲衛生署「優良出版品」圖書類第三名。該套報告書於93年12月出版,採回顧國內外文獻的研析方式,以疾病與危險因子交叉分析,探討有關「物質使用與健康危害」;「飲食與腫瘤預防」;「身體活動與疾病」等主題,內容包括「海洛因的健康影響」、「飲酒的流行病學」、「飲酒與消化系統癌症」、「吸菸與口、咽、喉癌」「機能性食品成分與腫瘤預防」、「身體活動與高血壓、高血脂」、「身體活動與氣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都是重要而且與國內民眾切身相關的健康議題。

出版之報告書已贈送政府相關部會、各級衛生機關、各大醫學院相關學系與研究所、各大醫學研究中心相關研究者、各大學、縣市立與教學醫院級以上圖書館、各衛生局所。該套圖書已委託各政府出版品書局販售,另外提供線上下載列印,以便廣為流通。相關內容請至本院全球網頁 http://www.nhri.org.tw 瀏覽。

定 價:單冊 130 元 /一套九冊,合計 1170 元
《文/圖:論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