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RI COMMUNICATIONS

查詢: 標題內容

學術活動    會議報導    研究發展     健康知識     學術交流     院務紀事     人事動態     知識產權

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 第 311 期 2009-07-16


研究發展
台灣山區與城市學校學童嚼食檳榔之行為研究
School-level contextu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betel quid chewing among schoolchildren in Taiwan


檳榔是繼咖啡、香菸與酒,世界上排名第4最常被使用的對心理或精神上有顯著影響的物質。在東亞、南亞一些國家以及非洲、歐洲與北美洲的移民社區裡,嚼食檳榔子/塊是相當普遍的,預估大約有6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約10%至20%)有嚼食檳榔的習慣。有關嚼食檳榔的風險,台灣已有許多研究證實其與口咽癌、口腔黏膜病變、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白斑病、各種癌症,以及早產兒有關。在台灣,民眾所嚼食的檳榔是不添加菸草的「檳榔塊」,它包括荖藤(piper betel)、檳榔子(betel nut)、石灰以及其他添加物;檳榔塊(betel quid)的嚼食方式包括:荖花檳榔塊(剖開新鮮的檳榔子後,夾入荖花、石灰與一些香料)、荖葉檳榔塊(以白灰塗抹於荖葉葉面並包覆整顆新鮮的檳榔子)與荖藤檳榔塊(剖開新鮮的檳榔子後,塗抹白灰再夾入切塊的荖藤。台灣南部的原住民大多嚼食此類)。

探討嚼食檳榔的危險因子,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除了個人的行為特質之外,還有種族與地理環境。例如,較為偏遠的東部地區,嚼食檳榔的比例(24.0%)遠高於首善之區台北市(9.3%);同樣地,鄉村地區嚼食檳榔的盛行率亦遠較城市為高。有研究比較不同地區之青少年曾經與現在嚼食檳榔的盛行率,結果發現嚼食檳榔的盛行率會因一個地區的都市化程度而有所不同:鄉村地區為11.0%與7.6%、城鎮為4.9%與4.3%、城市為2.2%與0.8%。〈更多內容〉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審校: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衛生政策研究組許志成副研究員》



GPN4909205633     回首頁     出版資訊     影音節目    最新著作    國衛院全球資訊網    訂閱    取消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