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8 期

研究發展
新抗癌分子標靶之探索
麩醯胺酸酶抑制劑藉由降低mTORC1活性及提升細胞自噬作用進而抑制癌細胞生長
Discovery of selective inhibitors of Glutaminase-2, which inhibit mTORC1, activate autophagy and inhibit proliferation in cancer cells


瓦氏效應(Warburg effect)是指癌細胞的生長速度遠高於正常細胞,起因於其在葡萄糖代謝途徑上差異所造成之現象,相較於正常細胞多進行有氧呼吸代謝葡萄糖,癌細胞則傾向利用麩醯胺酸分解作用(glutaminolysis)取得能量。研究發現,癌細胞中的M2型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M2, PKM2)活性會受到抑制,使得葡萄糖進行無氧呼吸代謝產生乳酸,迫使癌細胞必須從其他的代謝途徑獲取能量。麩醯胺酸(glutamine)為人體中含量最豐富的非必需胺基酸,所以癌細胞利用提高麩醯胺酸分解作用來代謝細胞內麩醯胺酸。首先麩醯胺酸酶(glutaminase, GA)將麩醯胺酸轉化為麩胺酸(glutamate),再由麩胺酸脫氫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進一步轉變麩胺酸為產物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最後進入檸檬酸循環(citric acid cycle, TCA cycle),取得癌細胞生長的另一能量來源。其中關鍵酵素為麩醯胺酸酶(glutaminase)催化麩醯胺酸轉變成麩胺酸(圖一)。

在人體內麩醯胺酸酶可由GLS1和GLS2二個基因轉錄,因交替的轉錄作用(alternative transcription)產生4種亞型麩醯胺酸酶。GLS1包含腎型(Kidney isoform, KGA)與C型麩醯胺酸酶(C isoform, GAC);GLS2包含肝型(liver isoform, LGA)與B型麩醯胺酸酶(B isoform, GAB)。目前研究報導發現,降低GLS1酵素活性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但是GLS2在癌細胞所扮演的角色尚未有清楚的定論。目前對GLS2是否為一個致癌基因仍有正反二方的研究,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與探討GLS2是否可作為發展抗癌藥物的一個分子標靶。

本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李秀珠副研究員研究團隊發現從黑星紫金牛(Ardisia virens)與高士佛紫金牛(A. kusukuensis)分離純化的天然物alkyl benzoquinones能有效抑制癌細胞內麩醯胺酸酶活性與麩胺酸的產生,且相較於KGA(GLS1),這些alkyl benzoquinones天然化合物對GAB(GLS2)的酵素活性抑制效果更好,屬於具選擇性的麩醯胺酸酶抑制劑(selectivity inhibitor)。此外利用同源模擬法(homologous modeling)、分子嵌合法(molecular docking)和突變作用(mutagenesis)分析,探討其中強效AV-1化合物(又稱:紫金牛醌,ardisianone)可能與GAB酵素結合之位置與作用之胺基酸,結果指出AV-1結合在一個異位結合位置(allosteric binding pocket),並鑑定出影響AV-1選擇性抑制活性的特定胺基酸(圖二)。此外不論我們以這些alkyl benzoquinones天然化合物抑制癌細胞內麩醯胺酸酶之活性或以shRNA降低癌細胞內GLS2酵素的表現量,都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由此結果支持GLS2可作為研發抗癌藥物的一個目標分子。

研究團隊更進一步探討AV-1化合物透過降低麩醯胺酸酶活性而抑制癌細胞生長之分子作用機制。由於AV-1降低麩醯胺酸酶活性而減少癌細胞透過麩醯胺酸代謝獲得能量,當癌細胞處於養分能量缺乏的環境時,AMPK(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會受到活化進而磷酸化修飾下游訊息分子。ULK1在絲胺酸(Ser317)的位置受AMPK磷酸化會直接引發細胞的自噬作用(autophagy);Raptor在絲胺酸(Ser792)與Tuberin蘇胺酸(Thr1387)的位置受到AMPK磷酸化而抑制下游mTOR complex 1(mTORC1)的活性,當mTOR受到抑制後,降低mTOR對ULK1絲胺酸(Ser757)的磷酸化,使得ULK1與mTOR分開並與AMPK結合而活化。另外,AV-1抑制麩醯胺酸酶活性,亦會藉由PI3K/AKT調控Tuberin之磷酸化(減少蘇胺酸Thr1462磷酸化)來抑制mTORC1之活性,導致細胞走向自噬作用而抑制癌細胞生長(圖三)。這些研究結果已發表在Oncotarget期刊(2014; Aug 5(15): 6087–6101)。
《文/圖: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楊政偉博士、李約志研究助理、張心瑜研究助理、徐幸瑜研究助理、 李秀珠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