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03 期

院務紀事
104年度國衛院傑出學術成就獎得主─顏伶汝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Dr. Betty Linju Yen receives 2015 NHRI Outstanding Research Achievement Award


本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顏伶汝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榮獲104年度「國衛院傑出學術成就獎」。顏醫師於1991年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藝術學院音樂系,曾獲得美國加州鋼琴比賽冠軍,而後轉攻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院醫學系,1996年獲得學位並取得美國醫師執照,隨即接受婦產科專科訓練。2002年起擔任本院幹細胞研究中心(2008年整合為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2005年獲聘為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2009年升等為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並於同年獲頒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現為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2010年榮獲本院「年輕學者學術成就獎」與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2013年獲第十屆國家新創獎等殊榮,並於2014年升等為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顏醫師的研究領域為幹細胞研究,以研究胎盤及其它胎兒時期幹細胞的應用為主。雖然人類胚胎幹細胞(hESCs)已在1998年被分離出來,然而因其取得涉及道德考量與有腫瘤化的疑慮,使其尚未被應用於臨床上。而成體幹細胞在分化及增生上則有較多限制,且需經侵入性手術取得。顏醫師實驗室的研究顯示,胎兒時期的幹細胞在取得上較容易且無倫理疑慮,不僅具備多功能分化的能力同時具有免疫抑制功能,臨床應用上有相當好的潛力,故其研究團隊已有針對胎盤及其它胎兒時期幹細胞的分離、分化及免疫功能的系列研究成果,包含:在胎兒時期幹細胞及間葉幹細胞的研究上,顏醫師團隊針對分化機制及應用,共發表14篇論文(8篇為第一或通訊作者)、2篇專書章節及4項專利(3項台灣專利及1項美國專利)。針對免疫應用及機制方面,共發表6篇論文(都是以第一或通訊作者)、1篇專書章節及1項美國專利,另有3項專利在申請中(美國、台灣及PCT各一項)。此外,顏醫師實驗室為台灣第一個成功製造出人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的實驗室(Ho et al.,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2010)。此幹細胞是在體細胞進行核的重整工作(reprogramming),得到類似人體胚胎幹細胞之幹細胞,優點在於沒有胚胎幹細胞取得時需破壞胚胎的倫理問題,以及可作出「個人化」的多功能幹細胞。iPS是由日本的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教授所研發,並因此獲頒201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顏醫師團隊利用胎兒臍帶血管裡的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HUVEC),發現僅需利用2個非致癌性的基因OCT4及SOX2,就可以將HUVEC內皮細胞轉變成iPS,不需加入之前山中伸彌教授團隊報告所需要的c-MYC及KLF4等有致癌疑慮的基因,故對iPS在臨床上的應用是相當大的突破。而取用自新生兒臍帶的HUVEC內皮細胞製造iPS,具有取得容易的優點,且不需對患者進行侵入性手術才能取得製造iPS的體細胞,有助於建立iPS的「幹細胞資料庫」。因此,這項研究更由所刊登的學術期刊主編撰寫了特別評論(Deb & Patterson,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 , 2010),顏醫師也在此領域寫了一篇綜合評論(Ho et al., Cell Transplant, 2012)。目前,顏醫師團隊預計成為生技醫藥國家型科技計畫(NRPB)新設的台灣人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核心設施(Taiwan Human iPS Core Facility)4個服務點之一。

顏醫師表示能獲得這項殊榮感到非常榮幸。首先要感謝引領及指導她進入幹細胞研究領域的諸位前輩及師長,也要謝謝實驗室辛勤努力的同仁、助理及學生們,還有家人們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其夫婿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嚴孟祿教授。此外,能有機會在2002年進入國家衛生研究院並成立實驗室,對一個醫師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決定。從一個專注於臨床工作的醫生,逐漸轉為以研究為主的教師,每日與學生、助理一起進行的研究工作雖然辛苦,但是許多樂趣是過去擔任醫師時無法體會的。顏醫師未來希望能運用之前臨床醫師訓練的知識與經驗結合目前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在新興的幹細胞研究領域中,繼續為人類的再生醫學盡一份心力。
《文:編輯中心整理;圖/資料來源:學術發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