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李醫師團隊也首次確認了化合物Ebselen oxide不僅能抑制AMACR活性,亦具有促進AMACR蛋白質降解之新穎功能,亦於實驗動物中展現該化合物抑制腫瘤的效果。接續該研究成果,李醫師進一步著眼於發生學背景與黏液纖維肉瘤完全不同之胃腸道基質瘤,嘗試在此種與黏液纖維肉瘤不同基因/發生背景之肉瘤型態上,獨立驗證AMACR表現之臨床及生物學顯著性。在此研究中,李醫師團隊建立了40個樣本的array CGH資料庫,並利用350個確診病例,包含了213個經分子診斷確認KIT或是PDGFRA基因突變型態的案例,進行驗證;結合螢光原位雜交/免疫染色等技術,確認了AMACR的基因放大以及過度表現,並進一步於細胞株中驗證該基因表現的生物學意義。本研究的顯著性獲得日本內科腫瘤學會(JSMO)的肯定,於2014年年初頒予Young Investigator Research Award殊榮。
除了基因增幅導致的代謝相關基因過度表現外,李醫師也嘗試探索藉由基因缺失(deletion)或是表觀基因體(epigenetics)靜默,造成基因不表現於腫瘤代謝轉型的影響。在本院龔行健院長以及癌研所陳立宗所長的指導下,李醫師結合expression profiling、array CGH,以及甲基化分析,確認尿素循環中重要基因ASS1於相當比例的黏液纖維肉瘤中有缺失,ASS1基因之蛋白質argininosuccinate synthetase為細胞合成精氨酸(arginine)之重要酵素,研究團隊的發現也因此揭示了該類腫瘤有相當高的比例無法自行合成arginine,因此「精氨酸剝奪療法」(酵素藥物:ADI-PEG20)可能在該類腫瘤相當具有可行性。此研究不但為全球首次正式發表「精氨酸剝奪療法」在肉瘤治療的臨床前試驗,也是第一次於細胞及動物實驗中證實ASS1為一個腫瘤抑制基因,可藉由抑制MMP9表現,抑制腫瘤血管新生。此研究於發表兩年內即為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Blood、Cancer Research、Journal of Pathology、Science Signaling及Oncotarget等權威雜誌引用。
接著,李醫師透過與英國Barts Cancer Institute的Dr. Peter Szlosarek合作探討「精氨酸剝奪療法」於膀胱癌治療的可能性,發現「精氨酸剝奪療法」可抑制TYMS和DHFR基因表現而抑制核酸生成,也因此能與一種抑制腫瘤核酸生成之化學治療藥物,AlimtaTM合併使用以增加治療效果。此研究也進一步發現了「精氨酸剝奪療法」可同時抑制TK1蛋白表現,藉此抑制了thymidine的攝取而更強化了上述AlimtaTM的治療效果,也因為其對thymidine攝取的抑制,臨床上便可利用thymidine衍生出的正子照影顯影劑[18F]fluorothymidine,即時監測治療反應。該研究也首次揭示了「精氨酸剝奪療法」與現今標準化學治療合併使用以增加治療效果的可能性,此外對於膀胱癌患者也提供一項低毒性的新穎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