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0 期
院務紀事 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潘文涵合聘研究員榮獲「2015年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 Dr. Wen-Harn Pan receives The Award for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醫療保健研究組潘文涵合聘研究員(左一)以建立專屬國人之飲食營養與健康監測系統—「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獲頒「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殊榮,本院與有榮焉。行政院為鼓勵科技人才長期持續從事研究發展工作,以期獲取更輝煌之成果,對國家社會提供優異之貢獻,特頒予「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表揚凡從事自然科學與工程、生物醫農或人文社會等科技工作,其研發成果有特殊傑出發明或創新、對於國家社會具有重大影響性、改革性及創造性之貢獻者。
我國「全國營養調查」自1980開始,當時的主要項目為人體測量,並採用飲食盤存法(food inventory method)為調查方法。此方法須將家中所有存有、新買、丟棄或牲畜餵食的食物秤重後,得到全家的食物攝食總量及攝食人餐次。調查完成後,往往要花一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數據整理與分析,但由於評估的是一家人的總攝食量,營養學者最終只能在許多假設條件下,推估熱量及各種營養素平均值,無法鑑定個人營養狀態,其應用因而十分有限。潘文涵博士為著名營養流行病學專家,於1993年接手第三次調查,潘博士認為不同生命期(成長、懷孕、更年、老邁)的營養需求不同,必須要能針對每一個人評估其攝食量,方能以統計分析探索不同年齡層的飲食營養狀況與關鍵問題,並具體就年齡別、性別的關鍵問題深入研究,提出健康促進原則與政策建議。在其規劃下,「全國營養調查」納入健康狀況、身體檢查結果、疾病史、個人健康素養(知識、態度、認知)等資料,提供交叉分析、多重假說的檢定機會,並應用於疾病預防、治療與衛生政策上;因此「全國營養調查」變身為「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建立我國營養流行病學發展之關鍵基礎,造就後續相關研究與應用。同時,潘博士將調查方法改為「24小時飲食回顧法」,克服華人共食文化導致的個人化飲食評估困境,獨創「24小時飲食回顧法」標準流程、食物模型與電腦系統,能在訪問當天當地輸入所有資料,即時整理出國人飲食數據,使能探究國內各人群各生命期之關鍵飲食營養與健康議題。
此外,潘博士在主導營養健康調查同時,即開始布署「國人飲食監測系統」,以調查資料進行實證研究,定義本土疾病特色。潘博士比較台灣人、美國白人及美國黑人,發現在固定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之下,台灣人的代謝風險最高。此發現支持台灣人(其他東亞人亦然)的肥胖切點要比西方人以及黑人低的論點,也就是說當台灣人看起來微胖時,其風險早已經高過其他人種。該研究在國際上廣為引用,由其結果所衍生之「過重」、「肥胖」診斷學數據,成為定義台灣人肥胖關鍵指標之重要參考文獻。世界衛生組織(WHO)雖以BMI大於25定義過重,大於30定義肥胖;而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在專家共識之下,採納潘博士之實證建議,訂定以BMI大於24為過重,大於27為肥胖,重新設立國人肥胖指標(BMI)之切點。
潘博士建立之「國人飲食監測系統」衍生出「國人攝食資料庫」,於食安議題上發揮推估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所需的「TDS(total diet study)」,此應用建立台灣飲食風險評估研究與政策的重要發展基礎。潘博士也以台灣人實際攝食資料,計算並設計符合台灣飲食文化及每日營養素建議量的飲食內容,廣為國內專家群支持,並用以修正為2011年之「飲食指南」內容,奠定專業人員推動健康飲食教育之重要依據。潘博士同時完成《2020健康國民白皮書技術報告》中第二章主題二〈飲食篇〉,指出台灣飲食營養現況與問題,建議改善國人營養的2020目標以及策略與行動方案。潘博士也以「國民營養健康變遷調查」之數據為基礎,完成台灣《肥胖防治政策白皮書》,建議控制肥胖之有效策略,引導國家肥胖防治政策之發展,奠定公共營養衛生政策之基礎。
潘博士也針對若干能使用飲食生活型態療法(預防方法)的疾病提出飲食(或營養素添加)處方,降低疾病風險及不必要的用藥,成果包括:1.低鉀鈉比值飲食療法獨步國際,成功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潘博士進行一項使用廉價且保有鹹度之含鉀低鈉鹽長期介入研究,發現能減少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率約四成以上,媲美於心臟危險因子藥物控制之效果,藉由連結健康保險資料,指出每人每年可減低約新台幣12,000元之住院費用。此研究為世界上唯一的長期(3.5年)操控飲食鈉鉀比值的人體試驗,故為2013年美國心臟協會與美國心臟醫學會(AHA/ACC)建議增加飲食鉀/鈉比值防治心臟血管疾病之重要依據。2.蔬果、深海魚抗發炎飲食輔助療法,有效輔助降低氣喘兒發作之嚴重度。潘博士的營養調查觀察性研究發現台灣氣喘兒童傾向攝食「少蔬果、多油炸」之飲食型態;由於氣喘致病機制上顯示,抗氧化、抗發炎機制極為重要,且由於飲食的介入不但安全,而且有多重對整體健康提升之附加效應,因此潘博士以具降低發炎有抗氧化能力的蔬果、深海魚濃縮物進行氣喘兒童4個月的介入,有效緩減氣喘兒發作之嚴重度與用藥比例。3.導入美國得舒(dietary approach to stop hypertension, DASH)飲食概念於臨床研究,該成效媲美於藥物的降血壓效果,豐富營養師臨床衛教工具。4.研發衰老症體質適用之食療內容,應用於臨床照護。
潘博士表示獲頒「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有其時代意義,與其說是表揚其個人,不如說是評審委員代表全民表達對飲食營養安全議題的關切。《文:編輯中心整理;圖: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
Copyright (C)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