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56 期

會議報導
第2屆高齡與健康整合研究中心(ICAH)暨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NCGG)學術研討會紀實(上)
Report on 2nd ICAH-NCGG Symposium (Part 1)


未來2年內,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超越14%,逐步邁入高齡社會(aged society)。隨之而來的挑戰,不僅攸關醫療服務與健康照護,也與社會、經濟、家庭等面向環環相扣;因此,本院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榮民總醫院(以下簡稱北榮)自去(2015)年2月共同成立「高齡與健康整合研究中心(Integrated Center on Aging and Health, ICAH)」,關注於人口高齡化之相關議題。

日本自1994年起進入高齡社會,至今已達20年,對於人口高齡化議題之因應與處理,有許多寶貴經驗值得我國效法與學習;因此,「高齡與健康整合研究中心」成立時,即與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Geriatrics and Gerontology, NCGG)簽定國際合作計畫,增進彼此交流與互動。第1屆台日學術研討會於去(2015)年6月由日方舉辦,促進學術交流之餘,亦觀摩NCGG之營運模式與洽談合作事宜,包含基礎生物學、醫療器材與臨床研究。

為強化雙方合作,ICAH與NCGG於今(2016)年4月15日假台北榮民總醫院舉辦第2屆台日學術研討會,會中邀請北榮張德明院長、國立陽明大學梁賡義校長、本院前院長龔行健特聘研究員與NCGG鳥羽研二總長擔任開幕致詞貴賓,說明台日雙方在高齡社會中面臨醫療、學術與經濟之困境與因應對策。會中同時邀請多位日本與台灣學者針對高齡社會有關流行病學與老化生物學等議題進行交流與討論。藉此研討會,凝聚雙方老年醫學之研究能量,同時建立合作模式,制定預防與減緩老人生理功能退化及失能之策略,有效提升國內高齡人口健康福祉。以下就會中「超高齡社會與衰弱症」、「肌少症與認知缺損」、「老化生物學」與「醫工與醫療輔具」等四大主題進行重點說明。

超高齡社會與衰弱症
北榮高齡醫學中心陳亮恭主任表示,隨著醫療資源與生活品質的改善,日本自1985年(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0%)至2006年之間步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達20%),花費的時間為21年;然而,估計台灣僅需15年的時間,於2025年即邁入超高齡社會。相較於日本,台灣短時間內便面臨人口快速老化並伴隨生育率降低的困境,需要提出具體的對策來因應人口結構劇變的衝擊。隨著國人平均餘命的增加,政府應將促進國人健康老化作為施政目標。另外,發展長期照護系統(long-term care system)時應考量不同的照護特性,包括由專業機構提供各式服務之「機構式」照護(如護理之家),以及運用「以家為基礎式」照護的概念,延伸出於機構內提供補充性服務(如機構喘息)、於家庭內提供補充性服務(如:居家護理)與全由家庭提供各式服務(如自雇監護工);就我國現況而言,則傾向發展「日間照顧中心(day care center)」。此外,建議發展長照系統可以從「財務面」與「服務面」著手。就財務面而言,目前政府傾向以稅賦為基礎之模式作為穩定財源(如遺產稅與加值型營業稅分別提高
10% 與0.5%),同時建立長期照護之獨立管理機構,往後將視需求進行稅賦調整。就服務面而言,我國可建立家庭式或社區式之照護服務模式,同時鼓勵多元服務模式支援長照系統。

NCGG老年學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荒井秀典教授也分享日本針對衰弱症於流行病學研究的最新發現。除了利用日本心血管健康研究(Japan-CHS)量表診斷出衰弱症的盛行率約為10%,透過其發展出的Kihon量表(Kihon Checklist, KCL)也可預測日本老年人的失能率與死亡率。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已透過NCGG與大阪大學、名古屋大學等13個據點共同建立衰弱症註冊系統 (frailty registry),清楚記錄依KCL量表或Japan-CHS量表確診為衰弱症老年人之自然病史與肌少症等臨床相關指標,值得我國借鏡。

肌少症與認知缺損
肌少症(sarcopenia)為肌肉量減少且伴隨低肌肉強度或低身體表現的老年疾病,多造成老年人身體活動受限,生活品質也隨之降低。由於肌少症的致病機轉尚不清楚,北榮高齡醫學中心高齡醫學科彭莉甯主任透過以群體為基礎的世代研究,探究肌肉生長抑制素(myostatin)是否可成為低肌肉量或肌少症的生物標誌(biomarker)。結果顯示,肌肉生長抑制素和性別等因素都與低肌肉量呈現相關,然而,此相關性並未反應在肌少症上,加上測量肌肉生長抑制素所費不貲,是否值得推廣於肌少症篩檢,還需進一步的實證研究。

此外,NCGG先端醫療部松井康素部長發表利用股骨中電腦斷層掃描(mid-thigh CT)來估算肌肉質量,以及利用品牌新裝置(brand new device)來測量肌肉強度,皆能對於肌少症或身體衰弱的狀況獲取更多訊息。

另一方面,NCGG齒科口腔醫療開發中心主任角保德教授根據過去研究指出,在日本,醫療院所接受診斷檢驗之輻射暴露導致約3.2%患者罹患癌症;在美國,也有近2%癌症患者是因電腦斷層掃描的輻射暴露所引起。因此,建立一套安全且非侵入性的口腔檢驗系統有其必要性。角保德教授透過採用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技術之口腔診斷裝置,達到非侵入性、高解析度與節省成本之臨床效益。

目前全球約有4,500萬失智症(dementia)人口,根據我國衛生福利部統計,目前台灣65歲以上老年人口失智症盛行率約8.04%,輕度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盛行率約18.76%。因此,失智症之管理與防治是相當重要且急迫的社會議題。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許志成副所長分享本院與大林慈濟醫院透過「社區服務」、「整合性照護」、「持續照護」等三大主軸發展出失智症整合照護模式,包含整合性臨床服務、個案管理、社區人力支援、失智症衛生教育提升,以及社區篩檢與個案監督等。目前,該模式已成功施行於雲林與嘉義地區,其中,衛生教育的提升在2013年至2015年完成19,627人次宣導,社區篩檢在2013年完成1,875人次,當中發現了244位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異常個案,28位簡短智能測驗(MMSE)異常個案。

此外,NCGG全面照護與記憶障礙研究中心主任櫻井孝教授分享日本失智症患者與照護家屬的心理支持(psychological support)策略,第一步為建立失智症的教育宣導手冊,包含患者與家屬於照護初期之學習需求、失智症治療、進程、預防等衛生教育層面,以及管理藥物等醫學層面。接著,透過家庭教室方案(family classroom program),包含醫學、照護、福利與心理等教育,降低家屬的負面情緒,提升正面能量,此方案已透過隨機控制試驗來驗證其有效性。最後,NCGG老年學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牧迫飛雄馬博士發表針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以多面向運動方案的隨機控制試驗;結果顯示,經過每週1天、每天90分鐘,共40週的運動介入後,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在簡短智能測驗(MMSE)邏輯記憶與字彙流暢項目、6分鐘行走測驗以及身體活動量上等方面,均有顯著改善,此結果提供了日本擬定預防早期失智症策略的參考依據。

北榮腦血管科鍾芷萍醫師則說明腦部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通常在腦部核磁共振影像中,呈現清楚邊緣、均質圓形之訊號病灶,許多的臨床研究顯示出腦部微出血的盛行率與年齡老化有關,其中45歲到50歲的盛行率為6.5%,超過80歲以上長者的盛行率則增加到35.7%。腦部微出血會增加中風死亡率的風險,也與認知功能損傷有關。許多研究指出,身體衰弱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且衰弱對中風、冠狀動脈硬化、死亡率和非阿茲海默型失智症患者將帶來更高的風險,故釐清導致身體衰弱的危險因子將有助於探討其病理生理機制,並建立有效的預防策略。
《文/圖: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謝宗仁博士後研究員/高齡與健康整合研究中心、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王明仁;審校: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許志成研究員兼副所長、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紀雅惠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