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84 期
健康知識 遠離病毒性腸胃炎
Stay away from viral gastroenteritis 病毒性腸胃炎指的是由多種病毒包括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40或41型、沙波病毒及星狀病毒所引起的胃、小腸或大腸發炎,導致患者嘔吐或腹瀉。在台灣最常見的病毒為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及腺病毒,其中輪狀病毒及諾羅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至隔年3月間,而腺病毒則是一整年內都會發生。任何人都可能感染病毒性腸胃炎,但有些病毒傾向於某些年齡層;腺病毒、星狀病毒及沙波病毒亦好發於5歲以下的兒童,輪狀病毒為引起嬰兒和5歲以下幼童腹瀉最常見的原因,而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皆可能受到感染。
病毒性腸胃炎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如食用受到病毒汙染的食物或飲水、與患者密切接觸或吸入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等。此外,貝類也可能被汙水汙染,如果生食或食用未煮熟受汙染的貝類如牡蠣或蛤蜊等,亦會導致腹瀉。
臨床症狀
病毒性腸胃炎的主要症狀為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會有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噁心、肌肉酸痛等症狀,通常感染後1至3天開始出現腸胃炎症狀,症狀可以持續1至10天,而患者的免疫力及所感染的病毒種類決定病程的長短。大部分的患者通常可以完全恢復,不會留下後遺症,但少數患者如嬰幼兒、年長者、免疫功能不良者及需要長期照護者,容易因無法充分補充因嘔吐或腹瀉所造成的體液及電解質流失,而導致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進而抽搐,甚至死亡,因此需要特別注意。
預防方法- 飯前、烹調食物前及如廁後務必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以降低感染機率。
- 避免生食生飲,與他人共食時應使用公筷母匙。
- 為預防疾病傳播,照顧者在處理嘔吐物或排泄物時,應澈底消毒受汙染物體的表面、清洗受汙染的衣物及床單、小心處理患者的糞便及嘔吐物,並避免食用可能被汙染的食物或飲用水。照顧者也應使用口罩、手套及拋棄式紙巾或拭布清理任何物體,並將紙巾密封後才丟棄於垃圾桶,並用熱水(>85℃)或漂白水清洗弄髒的環境,澈底抹乾。
治療方法
目前大部分的病毒尚無疫苗,除了輪狀病毒疫苗外,家中若有幼兒可諮詢醫師後考慮接種疫苗。治療病毒性腸胃炎最重要的原則為適度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以防止脫水和電解質的流失。建議有嬰兒或幼小孩童的家庭可在一般藥局購買口服電解質溶液,以備不時之需。感染病毒性腸胃炎期間,應透過少量多餐的方式攝取清淡飲食,避免過油或高糖分的食物刺激腸道蠕動,加劇腹瀉的情況,但同時也必須注意營養的攝取,以幫助腸胃道細胞的修復。患者應在無腹瀉、嘔吐症狀的48小時後,才能調理食物,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家人或朋友。
根據疾病管制署腹瀉群聚疫情通報顯示,目前已進入病毒性腸胃炎的好發季節,且多與諾羅病毒感染相關,發生場所以校園為主,其次為餐飲旅宿業。適逢農曆春節假期來臨,外出拜年、聚餐機會增加,呼籲民眾落實勤洗手,加強個人衛生,餐飲業應加強食品安全衛生管理,確保健康快樂過好年。
《文/圖: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編輯中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