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94 期
健康知識 淺談類風濕性關節炎 Early treatment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is key 關節疼痛、腫脹或僵硬可能是罹患關節炎的前兆。關節炎顧名思義指的是關節發炎,臨床上有一百多種關節炎類型,其中最常見的為退化性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原因與長期磨損有關,而類風濕性關節炎則與自身免疫系統攻擊關節組織有關。對某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而言,關節的腫脹及疼痛感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4月份通訊介紹現階段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瞭解及治療方法。
類風濕性關節炎通常發病於中年,但也可能好發於任何年齡層,且女性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率比男性高。類風濕性關節炎影響全身多個關節,患者會感到疼痛、局部發熱及腫脹,特別是起床或長時間不活動後。目前尚不清楚引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確切病因,但研究發現與基因、環境(如吸菸或病毒)及荷爾蒙有關(病情可能於懷孕中改善或生產後發作)。這些因素引起自身免疫系統對關節組織發動攻擊,導致關節囊發炎與增厚,造成關節嚴重損害。現階段無法治癒類風濕性關節炎,但如能及早診斷並接受治療,將能控制發炎,避免關節受損,恢復日常生活及機能。然而,類風濕性關節炎難以一次性診斷,因目前尚未有一項獨立診斷方式能確診,且表現出的症狀與其他關節炎類型相同。再者,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可能需一段時間才會全面表現出來。醫師須藉由病史、身體檢查、X光檢查及化驗來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
由NIH贊助的研究顯示,臨床上如能維持6個月的低度疾病活動度(28處關節疾病活動度評估(DAS-28)分數介於2.6 - 3.2)並達到緩解1年,代表病情受到控制且不會對日常生活造成任何影響。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主要以使用抗發炎藥物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及類固醇或聯合藥物治療為主,患者須密切回診調整用藥以達到最佳治療目標。目前NIH研究學者正分析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組織及血液樣本,期望找出觸發疾病的相關基因與蛋白質,提供客製化醫療。
NIH也建議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增加身體活動量,以加強肌耐力並維持關節的活動度及柔軟度,適時地休息以幫助降低關節發炎、疼痛及疲倦感,患者亦可使用熱敷或冷敷減緩疼痛,並遵循醫囑服用藥物並避免吸菸,以達到減緩疾病及回復正常生活。《文:編輯中心張喬菀編譯;圖:NIH News in Health April Issue》
Copyright (C)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