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12 期
會議報導 2017台灣酵母菌會議紀實
Report on 2017 Taiwan Yeast Meeting 台灣酵母菌會議(Taiwan Yeast Meeting)最初源自於早期歸國從事酵母菌相關研究的科學家之間的工作交流,之後隨著台灣生技產業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新興能量的加入,台灣酵母菌會議也從初期簡單的學術探討,發展成為全台灣酵母菌科學研究之匯報、交流、分享與合作的專業學術互動平台。2017年8月4日,一年一度的台灣酵母菌會議假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1樓演講廳舉行。此次會議由本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及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主辦;弘屹科技、倍晶生技、瑞柏生物科技、圖爾思生物科技和勵眾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贊助。
本次會議共有11個口頭演講與19張壁報,涉及酵母菌之基因調控、蛋白質功能和抗藥性機制等多方面議題,展示了近年來台灣酵母菌之基礎研究、臨床分析與環境生物等多領域成果。首先,由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張典顯博士為大會開幕致詞,張博士以詼諧幽默的演說賦予會議輕鬆平等的交流學習氣氛,同時也對未來的台灣酵母菌會議寄予了厚望。接著,會議進入上午第一部分的口頭演講,由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藍忠昱博士主持,第一位講者是來自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的蔡雨寰博士,分享了人體小腸腔黏液在與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共生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演講中所展示的顯微鏡圖片給與會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著,由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研究所葉英傑博士報告白色念珠菌ARO1基因在維持細胞壁結構、生物膜生成與細胞毒性三方面之生物學功能。中場休息與壁報展示後,會議進入第二部分的講演,由國立台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陳穎練博士擔任主持人。講者為本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羅秀容研究員實驗室的資深研究助理林志兆先生,介紹其研究團隊發現白色念珠菌CDR1和CDR2基因同時參與細胞抗藥性、菌體黏附、菌絲生長以及細胞致病力等多方面調控的重要研究成果。隨後,國立台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林琦然博士後研究員匯報了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的兩個催化亞基Tpk1和Tpk2對於熱帶念珠菌(Candida tropicalis)細胞生長與致病力的作用。上午最後一位講者為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許博琛博士後研究員,分享轉錄調控因子Sef1在出芽酵母菌Lachancea kluyveri中所扮演的不同於白色念珠菌與啤酒酵母菌的新的生物學功能。會議第三部分由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呂俊毅博士擔任主持人,3位講者分別為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陳裕傑、基因體研究中心董璐和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林佳葉,分享出芽酵母菌Saccharomyces領域相關的基礎研究。會議最後由來自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科暨研究所的鄧述諄博士主持,簡單的開場後,同樣來自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的3位講者王奕勛、詹炘儒和楊家維介紹了細胞調控、端粒重組和穩態維持等方面的細胞生物學進展。
最後,會議由本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羅秀容博士發表了熱情洋溢的閉幕總結,生動說明其實驗室同仁如何以不同Candida菌種代謝特性在CHROMagar Candida培養基上,描繪出本次會議的Logo,並感謝贊助廠商及與會先進。經過一天深入的學術交流與探討,大家對酵母菌相關議題的發展有了新的瞭解與認識,更加掌握了酵母菌研究領域的脈動,同時促進了未來的互動學習和交流合作。鑒於此,筆者真誠地感謝2017年台灣酵母菌會議每位講者的無私分享和寶貴經驗,以及所有與會者對科學研究懷揣的熱忱之心,當然也特別地感謝會議籌備和現場作業人員的辛勤工作,大家的共同努力為本屆台灣酵母菌會議劃下了圓滿的句點。
《文:國立交通大學卅國家衛生研究院博士班學生周子力/圖: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林志兆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