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報導 2017年國際微生物學會聯合會議紀要 Report on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Microbiological Societies(IUMS)Congresses 2017
筆者於2017年7月17日至21日至新加坡參加 2017年國際微生物學會聯合會議(IUMS 2017),其會議成員並非以個人組成,而是由75個微生物相關學會包括台灣微生物學會所組成。該會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27年,作為微生物學會間的領導者之一,IUMS的宗旨在提升微生物科學國際性研究,同時作為一個溝通平台供各國微生物學會成員相互交流。學會成員研究領域涵蓋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動植物病毒等相關研究,每三年召開一次大會並由各微生物學會會員主辦,每次IUMS逾千人與會,實為微生物學界與主辦學會一大盛事。今年是由亞太地區的新加坡微生物及生物技術學會首次主辦,會場就在新加坡的新地標—濱海金沙飯店展覽會廳(Marina Bay Sands Expo),附近則有國際知名飯店及娛樂中心,治安情形與生活便利性非常好。此濱海區是新加坡填海造陸的新生地,筆者記得二十年前造訪新加坡時,碼頭的獅頭魚身雕像向外望去是無盡的大海,而今雕像卻變成在濱海新生地與舊碼頭的內海,令人驚嘆新加坡變化之大,而近年來科學研究進展之快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本次聯合會議分成3個子會議—細菌學及應用微生物學會議(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Bacteriology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黴菌及真核微生物學會議(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ycology and Eukaryotic Microbiology)及病毒學會議(1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Virology)。會議主題著重在人類與動植物感染症與微生物,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與專業建議,尤其在地主國多元文化的薰陶下,各國合作討論的氣氛更加融洽。與會成員包含來自亞太地區及歐美非等國的微生物學領域學者專家、臨床醫護人員、產業人員、政府代表與年輕博碩班研究生等,本次會議議程特別安排各子會議參加人員相互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和心得,並鼓勵年輕研究人員發表優秀的研究成果,持續投入新的人力資源參與研發。大會先由3位主題講員(keynote speakers)開場,講題分別是腸道菌相(microbiota)與肥胖關係、錐蟲鞭毛運動結構與溶瘤性病毒療法(oncolytic virotherapy),剛好代表著細菌、真核微生物與病毒學子會議的研究學者;這也是IUMS的特色,同時可以瞭解不同微生物領域的研究進展,從不同的微生物角度切入討論,讓與會者都能找到最熟悉的課題。另外,每天會議最後都有一個bridge session,主題也是由細菌、真核微生物與病毒研究領域每日輪換,讓不同子會議成員能彼此激盪,相互討論。當然,自身專業領域的研究才是重點,因此會議其他的時間則由各子會議分開舉辦各自的專題演講(plenary sessions) 及研習會,而筆者主要參加的是與病毒學相關的會議。會議內容安排上相當精彩且包羅萬象。從基礎的病毒結構(virus structure)、病毒演化(viral evolution)、病毒繁殖機制(virus entry, fusion, assembly and budding)、 病毒致病機轉(pathogenesis)到臨床應用性的病毒診斷(virus diagnosis)、宿主免疫防禦(antiviral and host defense)、疫苗研發(virus vaccines)、病毒載體(viral vector)與溶瘤性病毒療法(oncolytic virotherapy)等,病毒種類概括了動植物及昆蟲的病毒,但著重在與大會主題感染症有關的病毒,特別是亞太地緣關係高的冠狀病毒、流感病毒、腸病毒、副黏液病毒、痘病毒、屈弓病毒及黃熱病毒,包括登革病毒、茲卡病毒和日本腦炎病毒等,病毒學會議部分共計有9個專題演講、32個研習會 及270篇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