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27 期

會議報導
健康一體化:2017台灣動植物致病性黴菌用藥及抗藥性研討會會議紀實
Report on One health: Fungicide use and antifungal resistance in human and plant fungal pathogens in Taiwan


近年來,由於抗黴菌藥物在農業及醫療界的持續增加使用和不斷篩選,黴菌抗藥性問題日趨嚴重。為了引起各相關行業對此問題的關注和重視,建立各界「健康一體化」的概念,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和本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於2017年11月28日假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202講堂共同舉辦專家學術研討會—健康一體化:台灣動植物致病性黴菌用藥及抗藥性研討會(One health: Fungicide use and antifungal resistance in human and plant fungal pathogens in Taiwan)。

當天會議在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科暨研究所李財坤教授的歡迎致詞中拉開序幕。大會有幸邀請到中華民國真菌學會劉瑞芬理事長主持,介紹來自荷蘭奈梅亨(Nijmegen)Canisius Wilhelmina醫學院、Radboud大學醫學中心的Jacques F. Meis教授為「Azole fungicides and resistant Aspergillus fumigatus」特別專題演講。Meis教授以當地地理、歷史環境為切入點,講述Aspergillus fumigatus如何以其對環境的高度適應性發展成為自然界中無所不在的動植物致病性黴菌,及其抗藥菌株的逐步演化和作用機制。現階段,抗黴菌藥物的種類非常有限,抗藥性菌株的出現對於臨床治療無疑是巨大的挑戰。而azole類作為抗黴菌感染的首選藥物,如何規範、合理及正確的使用,是全球各界與黴菌感染相關專家以及政府單位當給予高度關注的問題。接著由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感染科陳宜君醫師主持會議,第二個關於熱帶念珠菌(Candida tropicalis)分子流行病學研究的主題,演講嘉賓是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劉偉倫醫師及本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羅秀容研究員。兩位講者分別從臨床和環境兩個角度闡述了台灣熱帶念珠菌的分布及藥物敏感性等現況,分析了抗藥性菌株的基因型及其親緣關係,指出了人類與環境間密不可分的「健康一體化」概念。熱帶念珠菌是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繼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後最常分離得到的念珠菌屬菌種,其抗藥性菌株不僅有增多的趨勢,且往往對多重azole類藥物有抗性,但其主要抗藥機制究竟為何,未來還需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大會的最後一個議題主持人由羅秀容研究員擔任,兩位講者為國立台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的鍾嘉綾副教授及陳穎練助理教授,介紹了鐮孢菌(Fusarium)在動植物上引起的病害及其防治。水稻是台灣栽培面積最廣的重要糧食作物,然而近年來由Fusarium fujikuroi引起的嚴重的水稻徒長病(Bakanae disease)在台灣及其他國家屢見報導,極大地影響了水稻生產。鍾嘉綾副教授與農業試驗所、全台7個農業改良場及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合作,蒐集了1996 - 2013年間感染徒長病的水稻種子、幼苗及成株,並分離了637株F. fujikuroi菌株。研究後指出,台灣的徒長病菌族群已對農民用於稻種消毒20 - 30年的azole類藥劑—撲克拉(procholoraz)普遍產生抗性。農政單位已針對水稻育苗技術出版專刊,指導農民合理正確使用藥劑。由於目前推薦用於稻種消毒的農藥得克利(tebuconazole)仍為Azole類,且屬於少數可用於臨床上的抗黴菌藥物,未來可考慮與其他作用機制的殺菌劑輪用,以降低F. fujikuroi及環境中其他微生物對得克利產生抗性的機會。最後,陳穎練助理教授介紹了抗生素多黏菌素B(polymyxin B)的抗鐮孢菌(Fusarium species來自植物或人類)活性,且該化合物能與其他抗黴菌藥物如Posaconazole有協同作用,從而增強對鐮孢菌的抑制效果。這對於挑戰抗黴菌藥物選擇有限的形勢來說,無疑是一道曙光。

最後,由會議主辦方代表陳宜君醫師發表閉幕總結,感謝各位專家學者的無私分享和與會人員的積極參與。筆者真心地希望通過此次專業的學術交流與探討,「健康一體化」的概念能深入人心,讓更多群眾意識到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本真,讓科學真正走進生活,與生產、應用和實踐相聯繫,共建和諧自然。
《文:國立交通大學/國家衛生研究院博士班學生周子力;圖: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國際事務中心楊佶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