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31 期
出版資訊 氣候變遷與健康 NHRI publishes book on Climate Change and Health 2015年12月12日聯合國195個成員國簽訂了《巴黎協定》(法語:Accord de Paris,英語:Paris Agreement),冀望能共同遏阻全球暖化趨勢。2016年10月15日超過一百七十國舉行《蒙特婁議定書》大會,推動停止氫氟烴的生產與使用,以減少2100年代末期增溫0.5度,更顯示各國對抗氣候暖化的決心。全球氣候變遷正在進行已是無庸置疑的事實,其所涉及的,不只是能源、國際合作議題,更是影響每個人日常生活的健康課題!
經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諮議委員會,納氣候變遷議題於論壇105年度研議計畫,由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管系宋鴻樟講座教授擔任議題召集人,邀集學界及政府單位氣候變遷的專家,組成論壇「氣候變遷與健康」專案委員會,以實證為基礎,從不同角度探討,彙整成政策建言書,並由衛生福利部轉知相關單位檢視加入意見後出版。內容以健康政策為核心,聚焦在本土的研究,論及氣候變遷對台灣的衝擊為何,如何直間接影響國人健康,以及未來如何防範。本書含七個章節:第一章・全球氣候變遷的科學認知與對台灣的影響
氣候變遷是一個跨領域的議題,本書第一章即以引言的方式概述氣候變遷的科學認知和對台灣各層面的衝擊:包括造成全球氣候暖化的氣體,除了CO2 還有哪些?人類如何才能減緩其加劇?台灣是否能倖免於衝擊,亦或暖化程度更甚於全球平均?氣候變遷也會造成台灣沿海漁獲的轉變嗎?在高溫日數增加、降雨量的改變下,對台灣的環境與原生動植物有什麼影響?這些也是生長在這塊土地的我們所關心的。
第二章・全球氣候變遷對國人健康的影響與調適
氣候變遷的衝擊最明顯的首推極端氣候。極端氣候如水災、風災、高溫、寒流對農林漁牧災情損失的程度為何?而對國人的健康、寒害的衝擊與熱的衝擊孰大,又空氣污染是否有關?對於極端氣候,我們該如何因應與防範,除了風險溝通外,檢視各縣市政府因應氣候變遷之健康調適計畫時,還須考量哪些因子呢?我們知道極端氣候的災害,會直接造成國人生命財產的損失,然而未達極端的氣候變遷,也會與國人健康效應相關:譬如心血管疾病及呼吸道疾病與氣溫有關,9、10月的豪大雨會增加登革熱的風險,腸病毒與腸胃炎也與季節有關,氣候變遷也會衝擊個人心理以及社區居民的感受。由上可知,氣候變遷亦影響我們個人日常的生活與健康各層面,具備應有的知能才能減緩其帶來的衝擊。
第三章・世界各國的氣候變遷與健康政策發展
不同的國家與地區,在制訂因應氣候變遷的健康調適政策時,也將地理與社會等特性納入考量且有很大的差異。在認識各國健康調適政策後,相關單位可以如何擬定與評估調適政策,書中也提供了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氣候變遷下保護健康的調適規劃》指南中,策略執行步驟的參考架構圖以及參考流程。
第四章・我國衛生服務因應氣候變遷的基礎建設與資源
對於我國氣候變遷的因應,此章建議由偏重突發的極端氣候事件,擴及到重視漸進且長期的氣候變遷衝擊,更分析本土的脆弱度因子作為防範的重點。首先在災害的防治上,先進國家有哪些經驗與作法?參考美、日的防災經驗,提出強調參與主體多元,民眾、公、司部門共同參與的「社區防災」。接著根據氣候相關文獻,找出「老化」為一個重要的脆弱度指標;而許多疾病的發生或相關死亡亦具有季節或氣候相關現象,譬如腸病毒、急性腸胃炎、登革熱、流感及肺炎的發生;尤其颱風或停水後,腸道感染、皮膚感染與眼睛感染也增加,不同的醫療體系應如何針對慢性病或傳染病做因應?在衛生服務的因應上,期望能藉由社區的共同參與,重視脆弱族群的需求,協助醫療體系的調適和資訊媒體的教育及預警來達成。
第五章・未來20 - 50年氣候變遷預測與衝擊
這部分首先介紹未來氣候變遷預估的幾種模式:代表濃度途徑(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RCP)2.6、4.5與6.0、還有8.5所代表的意義,比較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的第四次評估報告(AR4)與第五次評估報告(AR5)之差異,接著介紹台灣的預估情形。未來台灣的氣候變遷有哪些趨勢,都市熱島的效應會使臺北成為未來台灣最熱的城市嗎?溫室效應會減少寒害的日數嗎?即使寒害日數減少,人口老化仍使我們不能低估寒害對健康的衝擊?什麼是氣候的年代際變化,過去百年地球氣候呈現明顯的暖化趨勢,為何1950 - 1970年的氣溫竟是冷卻趨勢?氣候預測可發現未來台灣乾旱期更長,降雨強度增加,地下水來源減少,其所造成的各縣市水資源的風險程度如何?對於未來台灣更易乾旱、淹水與坡地災害的跨領域衝擊,我們應如何防範?
第六章・因應氣候變遷的前瞻性健康服務調適政策建議
節能減碳有助減少CO2 ,而氣候暖化是因為溫室效應氣體,尤其大量CO2 增加所致。醫療產業需要因應氣候變遷相關疾病與推行節能減碳之職能,而校園已宣導節能減碳多年。近年倡導綠色能源取代石化能源,但風力發電與太陽能板的成效與環保議題尚待考驗。此外,地方政府對敏感性族群的確立及預警系統建置,有待中央部會整合。
第七章・總結與建議
對於氣候變遷及其衝擊,個人及政府可以做些什麼呢?何謂共效益?個人能做的選擇節能減碳之健康生活型態,對於減少溫室氣體,遠超乎我們所知的貢獻嗎?在政府方面,衛生福利部與科技部可檢視並加強過去氣候變遷研究的缺口及不足之處;地方政府可邀集學界提供建議與示範計畫,強化各縣市規劃調適策略;而民眾的教育與調適知能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中央與地方宜鑑定不同氣候狀況與脆弱人口的需求;醫療照護體系宜對季節性、氣候性的健康問題有因應措施;衛生行政單位應評估不同氣候狀況的需求與救援體系及能量。而氣候變遷涉及生理、心理、安全、社會和經濟等層面的相關的跨領域研究合作,政府應指定專責單位統整,進行研究與規劃短、中、長程策略。 歡迎讀者洽政府出版品統籌展售之國家書店 及五南圖書 購買
國家衛生研究院出版品:http://book.nhri.org.tw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書架:http://forum.nhri.org.tw/book/
論壇網頁:http://forum.nhri.org.tw/
論壇FB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forum.nhri/ 《文/圖: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Copyright (C)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