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59 期

會議報導
欲先制敵,必先惑敵-從蚊蟲研究開發生物防治
Symposium on Mosquito Sensory Biology and Control


登革熱一直是台灣和東南亞各國每年奮力對抗的蚊媒傳染病。疫情發生時,透過噴藥等化學防治是必要的防治作為,但是過度的化學防治不僅影響民眾生活品質,更造成蚊蟲的抗藥性。從生物防治的原理,利用蚊蟲習性抑制蚊蟲,是目前國際間積極研究的方向。本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於2018年8月25至26日,與英國倫敦大學假本院竹南院區舉辦「蚊子感官生物學與控制國際研討會(Symposium on Mosquito Sensory Biology and Control)」,會中邀集國際學者專家分享各國經驗,本次會議有一百多位來自國內外專家學者及研究生等與會。

本次研討會邀請來自台灣、英國、日本及新加坡的專家學者共襄盛舉。共同討論瞭解蚊蟲的生理狀態(例如:蚊蟲的感覺神經系統、腸道內的菌叢生態)、行為模式(例如:雌蚊吸血行為方式)與新興生物防治技術(例如:沃爾巴氏菌(Wolbachia)的應用)等議題,期望透過與會學者分享病媒蚊研究經驗,協助國內推動相關防治技術,有效地降低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對國人的危害。

英國倫敦大學Matthew Su博士的研究指出,不同的蚊種及性別其聽覺器官(The Johnston’s organ)在組織結構上有明顯的差異,也因此對不同的刺激有不同程度的反應。此外,透過聲音的交流也是蚊子能夠成功交配的重要關鍵。英國倫敦大學Marta Andres Miguel博士亦指出,埃及斑蚊的雄蚊對頻率630 Hz的聲波、雌蚊對頻率大約四百 Hz的聲波會有最明顯的反應。

在開發生物性蚊媒防治技術方面,與會學者以瘧疾為例,透過改變瘧蚊腸胃道的微生物相可以有效抑制瘧原蟲傳播的能力,研究發現從虐蚊屬(Anopheles)中找到的細菌Serratia bacterium strain(AS1),可以順利地在瘧蚊的中腸及生殖器官穩定生長,並透過垂直感染(母蚊到子代)與水平感染(雌雄蚊交配)的方式,可以快速地散布於瘧蚊族群中,達到降低瘧蚊傳遞瘧疾的能力。

而沃爾巴氏菌的應用,是一種「以蚊治蚊」的防治觀念,透過帶菌雄蚊與田野間雌蚊進行交配後,所產下的卵無法孵化,逐漸降低環境中會傳播登革病毒的病媒蚊數量,進而達到防止登革病毒的傳播;此外,透過蚊子去尋找蚊子,有助於深入人力無法清查到的隱蔽處,更能有效達到降低病媒蚊族群的目標。目前這套技術已經廣為各國使用,在澳洲、新加坡及中國均有報告指出有效降低蚊蟲指數。此項創新的生物防治技術亦由本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引進台灣,目前已在台南研究中心成立「蚊子工廠」,期望能在國內推廣這套有效的生物性防治技術。

今年,台灣本土登革熱疫情群聚感染集中於中、北部,猜測主要病媒蚊可能變成白線斑蚊而非以往南部的埃及斑蚊,因此,登革熱防治不應再侷限於台灣南部,而防治作為也應是全台民眾共同參與。香港近期也發生登革熱群聚感染,東南亞各國登革熱疫情亦持續處於高峰,國際疫情增加了國內疫情流行之風險,在依賴傳統化學防治的同時,為了友善生活環境,推動新穎的生物防治技術實為另一項阻斷蚊媒傳染病之有效方法。期望透過本次國際研討會與會者之熱烈討論,學習分享新穎防治技術與經驗,進而實際應用到國內蚊媒傳染病實務防治,更與國際間建立共識及合作模式,將台灣豐富且獨特的防疫技術和經驗分享給國際社會,為全球健康(global health)盡一份心力。
《文:秘書室黃蕙嵐、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林成翰博士後研究員/圖: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林志兆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