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7 期
研究發展 病毒相關噬血症候群的致病機制與治療
Pathogenecity and Therapy of Epstein-Barr Virus induce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噬血症候群(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是一種主要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細胞激素(cytokine)過度分泌及組織傷害的高致死性疾病,與細菌所引起的敗血症(sepsis)具有相似的生物學作用及嚴重性或高死亡率,禽流感及SARS冠狀病毒皆可引起。在一些過敏性疾病及癌症偶而也會引發此症。在過去的五十多年間,噬血症候群的診斷曾在醫學界引發爭論,包括究竟是一種惡性組織球症(histocytic medullary reticulosis, HMR;或malignant histocytosis)或是一種良性免疫反應皆不確定。直到1979年,Risdall提出此症候群是由病毒引起的反應才逐漸受到澄清。近來則因H5N1禽流感病毒的高死亡率與此症候群相關,而廣受醫界重視。
1970年代起,台灣地區的1至2歲幼兒每年皆有近百人死於此症,病人發燒、肝脾腫大,併有血凝固障礙及造血機能傷害,病人通常在發病1-2週內因繼發性真菌或細菌感染死亡。台灣地區的此種小兒疾病,與歐美所見的性連淋巴增生疾病(X-linked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XLP)幼兒致死性疾病相似,但並無家族性。1989年,我們發現此病主要由EB病毒引起,而且在1994年更發現EB病毒主要感染T細胞,而非傳統的B細胞,是本病重要的突破性發現。1996年,本實驗室證明EB病毒感染T細胞後會引發Th1細胞激素腫瘤壞死因子(TNF-α)之過度分泌,而導致吞噬細胞之活化及血球吞噬現象。2000年起,本實驗室更證明EB病毒的LMP-1蛋白信息路徑,經由NFκB引起細胞激素TNF-α之活化。在2003年起系列的研究證實EB病毒的LMP-1引起TRAFs/NFκB/SAP/SLAM/ERK之信息路徑,最近也發現此信息路徑是經由ATF5抑制SAP基因而引發T細胞SLAM/ERK的活化,導致TNF-α及interferon-γ的過度表現。不單在EB病毒感染,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免疫過度反應也都可發現ATF5轉譯因子之活化,因此,此一NFκB/ATF5/SAP/SLAM/ERK信息路徑可能是不正常T細胞免疫反應的一個共通信息路徑。
在澄清了病因及致病分子機制後,自2005年起本團隊開始進行病人治療的藥物研究,針對NFκB信息進行抑制,發現PPAR活化劑(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 agonist)可以抑制細胞激素之分泌以及抑制病毒之複製,在動物實驗中可以延長存活率60%,將是目前噬血症候群治療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相關研究發表於Lancet (1989)、J Clin Invest (1997)、Blood (2005)、Am J Pathol (2007)。此綜論由台灣醫誌邀稿寫成。
《文/圖:臨床研究組蘇益仁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