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0 期
研究發展 致糖尿病的環境影響因子:荷爾蒙干擾物質在作祟?
Endocrine disruptor as an environmental factor on the onset of diabetes? 近年來糖尿病及相關之血管性疾病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盛行率最高、死亡率亦不亞於癌症、且花費高昂的疾病。之前研究顯示糖尿病病人血液中的各種環境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質濃度,有較正常人高的現象,但由於之前的研究侷限於橫斷面方法(cross-sectional studies),暴露和疾病發生時間,孰先孰後,莫衷一是。國衛院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王淑麗博士及臺灣大學郭育良教授的研究團隊針對1970年代米糠油中毒事件受害者首度進行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的研究。
1979年中台灣爆發大規模的米糠油多氯聯苯中毒事件,記錄受害者人數為2,061。國衛院及台大相關研究團隊自1993年至2003年持續追蹤這群受害者與其對照組。其中錯誤或不完整地址、死亡、小於30歲或受害者之子女等因素皆被排除在這項世代研究中。最後篩選出378位受害者以及未受多氯聯苯毒害的370位對照組。
研究發現在曾經暴露高劑量的多氯聯苯和戴奧辛的族群,比較起對照組,在女性中糖尿病的發生率,有顯著增加2.1倍的現象(95%信賴區間:1.1-4.5,調控因子包括年齡、身體質量指數、抽煙和喝酒),更進一步觀察有氯痤瘡(作為有持續內在暴露的客觀指標)的女性,比較起沒有此暴露症狀的女性參考族群,其糖尿病發病率增加為5.5倍(95%信賴區間:2.3-13.4),高血壓則為3.5倍(1.7-7.2)。顯示多氯聯苯、戴奧辛分別為導致糖尿病及高血壓的重要環境危險因子。其作用機制可能與經由雌性素相關的PPAR路徑(estrogen-dependent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所導致的類胰島素生長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的表現上揚有關,並進而影響葡萄糖濃度的恆定。另一方面戴奧辛調控的基因CYP1A、CYP1B,其多形型也會使個體受到危害的易感受性有所不同。建議女性的糖尿病和高血壓預防方面,應重視體內此類常見污染物的蓄積(Diabetes Care 2008;31:1574-79)。
成人型糖尿病形成的機制中,胰島素功能下降扮演重要的角色,國衛院環職組團隊進一步發現胰島素敏感性(insulin sensitivity),會隨著類戴奧辛多氯聯苯的濃度增加時,而成線性遞減的顯著趨勢(相關係數=-0.2, p=0.02, 調控因素包括年齡、肥胖等),此刊登於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8;107: 245-253。先前發現在極度肥胖人群(身體質量指數>30 kg/m2)中,若檢驗不出這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質,則無糖尿病罹病率增加之風險,故提出體內的脂肪組織因為相當容易累積脂溶性高的污染物的緣故,所以成為這些污染物的介質,以致吾人有「肥胖為萬病之源」的印象,因此也應該更重視脂肪組織所囤積的污染物,並進一步避免其蓄積。
《文/圖: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王淑麗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