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4 期
研究發展 學校傳染病監視通報系統即時性評估 -- 以類流感與腸病毒為例 Evaluating the timeliness of school-based infectious diseases reporting system -using influenza and enterovirus as examples 本院衛生政策研發中心博士班學生詹大千發表「學校傳染病監視通報系統即時性評估-以類流感與腸病毒為例」海報。論文海報內容如下:
台灣面對亞太地區禽流感疫情的逐漸升溫與腸病毒新變異株的威脅,政府如何透過疾病監測系統進行即時的監視便顯得相當重要。學校是學齡兒童最常聚集的地方,許多透過飛沫與接觸傳染的傳染病如流行性感冒與腸病毒,透過學童在校的感染,將致病原傳染給同住的家人或其社區,造成傳染病的流行。在美國與日本的經驗指出,學校傳染病監視系統,可以有效預測小兒流行性感冒的流行,因此針對學童進行疾病偵測顯得格外重要。
本研究運用疾病管制局防疫資料庫中2003年至2007年的學校傳染病監視系統與定點醫師監視通報系統(以下簡稱定醫)資料,進行類流感與腸病毒流行高峰的即時性與一致性比較,使用高峰比較法 (Peak Comparison) 針對類流感每年12月至隔年3月間的流行高峰進行即時性比較,而腸病毒則採用每年的3月至6月、9月至10月兩波資料進行流行高峰即時性比較,並以皮爾森相關係數(Pearson's correlation) 進行兩項系統通報數量一致性的評估。
分析結果顯示,在類流感高峰的偵測即時性上,學校監測系統平均比定點醫師通系統快2週,兩者通報數量的相關性為0.57(p-value<0.01, N=188週);在腸病毒高峰的偵測即時性上,學校監測系統平均比定點醫師通系統快2週,兩者通報數量的相關性為0.81(p-value<0.01, N=186週)。
但本項研究也有兩項主要限制:1. 定醫年齡分層資料與學童資料的相關性;由於定醫所涵蓋的年齡層很廣,而學童資料目前只有小學的資料,若能使用年齡分層資料進行推估,兩個系統間的一致性會更高。2. 就醫比例與學生通報比例的應用:由於定醫就醫門診量與學童通報學生數的歷史資料尚未很齊全,本研究暫以通報數量,作為即時性評估的一項指標。
整體而言,學校監測系統的高峰即時性在學校上課期間皆有不錯的偵測能力,但於寒暑假期間,則需多仰賴定點醫師通報系統的通報,以防疫的角度而言,此兩種系統需相輔相成以達即早防疫的目的。
(本海報於台灣公共衛生學會、台灣流行病學學會暨台灣事故傷害預防與安全促進學會2008年聯合年會中發表,由本院衛生政策研發中心溫啟邦研究員與江博煌高級管理師共同指導)《文/圖:衛生政策研發中心詹大千》
Copyright (C)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