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3 期

會議報導
亞太口腔癌研討會暨第十二屆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年會
Report on Asia-Pacific Congress on Oral Cavity Cancer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12th Annual Meeting of Taiwa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國家衛生研究院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簡稱TCOG)已於12月6至7日,假福華國際文教會館舉辦為時2天的「亞太口腔癌研討會暨第十二屆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年會」,近300位國內耳鼻喉科、口腔外科、牙科、腫瘤科及放射科醫師齊聚共襄盛會。

隨著抽菸和嚼食檳榔人口的增多,台灣地區民眾罹患口腔癌的數目也跟著迅速增加。根據衛生署的2005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口腔癌是國人男性十大癌症罹患人數及死亡人數上升最快的癌症,已躍居為男性癌症的第四位。更令人擔憂的是口腔癌不僅是25~44歲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其平均死亡年齡只有55歲,比其他癌症早10歲以上。每年台灣有超過4700個家庭有親人罹患口腔癌,其中2000多個家庭因而失去至親,失去經濟支柱。尚存者也將面臨長期的醫療及照顧壓力,有時還需面對手術後留下明顯的顏面缺損。

臨床研究已經證實嚼食檳榔會導致癌症,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於2003年公布檳榔果實本身是一級致癌物,為造成口腔癌的一大主因,但國內男性檳榔嚼食率仍維持在17%,檳榔族群顯然未正視此一大危機。要降低口腔癌危害,首要之舉就是不嚼食檳榔,已嚼者應勇敢戒斷檳榔,並定時接受口腔癌檢查,以早期發現癌症病變、早期治療,期降低口腔癌死亡率。藉由此次研討會,交流新的治療資訊,提昇口腔癌治療品質,宣導嚼食檳榔與口腔癌的直接相關性,強調口腔癌篩檢的重要性,減低口腔癌對個人與家庭的傷害。

這次會議中邀請相關領域具領導地位的歐洲、美國及亞洲專家提出目前各種創新的治療策略及未來研究發展趨勢。這些專家包括來自美國加州林地山(Woodland Hills)醫學中心、日本新潟大學、日本大學(Nihon University)、比利時安特衞普大學、美國南加大凱克醫學院、印度喬治國王醫學大學(King George’s Medical University)等6位國際重量級知名的腫瘤學教授,與國內長庚大學、陽明大學、中國醫藥大學、成功大學、台大醫院、林口長庚醫院、台中榮總、成大醫院、奇美醫院、高雄長庚等相關領域的傑出學者共聚一堂,共同切磋分享研究成果,可說是亞太地區癌症研究會議難得的盛況。會場並有來自國內各大醫院、印度學者展出數十篇口腔癌相關研究之壁報論文,顯示TCOG近年來以國內重大癌症為主題所舉辦之亞太地區癌症年會,逐漸在亞洲各國引起注意及迴響。

會中分別在基礎醫學上與臨床治療上探討口腔癌之治療與研究。其中基礎醫學方面,由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報告其在口腔癌病理學與細胞學最新的研究成果。陽明大學張國威教授及羅正汎教授、成功大學吳梨華教授、中國醫藥大學許晉銓教授等說明基因與口腔癌的關聯性並提出口腔癌致癌機轉的基因學研究;成功大學陳玉玲教授、長庚大學余兆松教授、陽明大學楊慕華醫師等利用免疫組織染色發現某些特殊蛋白質能影響口腔癌細胞,並由血管新生作用發展出口腔癌的生物腫瘤標記,用以治療口腔癌;高雄長庚醫院簡志彥主任說明人類乳突病毒(HPV)對導致口咽癌亦扮演重要角色。

口腔癌臨床治療部分,由比利時安特衞普大學Vermoken教授報告頭頸癌標準治療之演進,林口長庚醫院侯勝博教授報告外科治療,印度Misra教授發表對侵犯齒齦及臉頰之複雜腫瘤之處置,台中榮總林進清教授報告化學藥物及放射線同步治療,美國南加大Sinha教授說明減少放射線治療劑量及挽救正常組織副作用的治療策略,林口長庚醫院魏福全教授顯微移植手術治療,並提出口腔癌治療的現況與未來趨勢,台大醫院洪瑞隆教授說明國家衛生研究院TCOG長期致力於口腔癌研究的臨床試驗計畫成果與展望。

此次研討會中特別安排臨床病例討論會,由各院代表提出特殊案例,於會中集思廣益,討論各院治療方法,以尋求最佳之治療方式。此外,為了提攜培植後進,大會安排與大師會面的討論會,讓與會者能直接當面請益,和國內外專家學者做雙向的交流與溝通。

《文: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陳柏蓉、蒲冠君;攝影:癌症研究所黃信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