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8 期

研究發展
台灣小兒麻痺沙賓疫苗政策的商榷-由分離出的口服疫苗株與臨床疾病關聯的研究談起
Investigations of clinical isolations of oral poliovirus vaccine strains between 2000 and 2005 in southern Taiwan


口服小兒麻痺疫苗(沙賓疫苗,OPV)自1960年代推出以來,由於具有接種的方便性、引起較好的腸道保護力及群體免疫等優點,在大多數國家已取代沙克疫苗(IPV),並在全球小兒麻痺的根除上扮演重要角色。沙賓疫苗為活性減毒性病毒,是一副作用(adverse reaction)極少的疫苗,但在極少數的狀況下疫苗株會回復為引起神經毒性的病毒株(revertant),以致於在接種後,反而引起和疫苗有關的癱瘓性小兒麻痺(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此副作用也是WHO一直在追蹤監測的議題。

本組病毒研究小組成員與疾病管制局及南部3家醫學中心病毒室合作,進行南台灣地區2000-2005年間小兒腸病毒流行病學研究時發現,在2001年OPV病毒的分離率達3.8%,且在腸病毒重症檔中有3例病人的臨床檢體分離出OPV病毒株。這些異常發現讓我們決定針對這些小兒麻痺病毒分離株的病人及病毒變異性進行深入研究。我們分析12,236例腸病毒感染的個案發現,有1.5%分離出小兒麻痺病毒。排除合併其他感染原的病例後,針對208例小兒麻痺病毒感染病例進行再分析,發現24.5%的個案有下呼吸道感染,16.8%胃腸道感染,10.6%上呼吸道感染。雖然沒有神經性疾病病例,卻有3個案例死於心肌炎。這些似OPV病毒株有將近一半左右是來自呼吸道檢體,而非如一般OPV自糞便中分離,這是過去文獻中所未知的。甚且,有6個病例根本尚未接種過疫苗也感染了OPV病毒,其中1例即診斷為急性心肌炎,且病毒發生了重組或突變。另有53例是在接種第3劑1年後,仍可分離出OPV,相當不尋常。此外,在19株病毒定序研究中,有11株出現不同血清型之間的重組或突變。

此研究結果指出,接種口服沙賓疫苗有造成呼吸道、腸胃道等疾病,甚或較嚴重的心肌炎的可能。這些發現得出一個重要的假設,亦即,OPV病毒在環境中已以一種新的面貌成為病毒感染原,可以引起小兒麻痺以外的上、下呼吸道感染,甚至心肌炎。此一結果值得未來進行相關的研究以進一步證實。如果繼續口服沙賓疫苗,在環境中不同病毒間的重組或演變將對台灣這樣腸病毒流行的地區構成潛在威脅。衛生單位應該持續追蹤腸病毒重症、心肌炎及其他呼吸道或神經疾病中OPV所扮演的角色,並再評估將OPV改為IPV之政策。本論文已獲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2009接受發表。


《文:感染症研究組齊嘉鈺醫師、曾凡真助研究員、蘇益仁特聘研究員;圖:期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