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2 期
研究發展 台灣山區與城市學校學生抽菸行為研究 A Study of Smoking Disparity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hildren Smoking Behavior in the Mountain and City Schools in Taiwan 台灣開放香菸市場至今已逾20年,全國平均吸菸盛行率雖呈平穩下降,然而青少年的吸菸率卻愈來愈高。鑑於香菸業者行銷廣告鎖定年輕族群,青少年的抽菸現象是一個值得關切的公共衛生議題。我國國民健康局參與之2004年「全球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Global Youth Tobacco Survey,GYTS)」發現有27%的青少年有抽菸經驗。依照「Triadic Influence理論」,影響青少年開始抽菸的因素有3個層面:個體本身的特質(如年紀與性別)、環繞於個體之社會環境(如朋友與家人的影響)、更廣的社會環境層面(如學校環境)等;其中個人的特質、家人與朋友因素對青少年吸菸行為的影響較常被研究,更廣的社會環境因素關係則較少被探討。
歷來之研究顯示,台灣成人之吸菸率存在城鄉與地理差異:例如地處偏遠且原住民比例較高的台東縣吸菸率為52.5%,而首善之都台北市之吸菸率則為37%,可見抽菸在台灣山區是一個潛在問題;而與一般民眾相較,山區之社會文化型態與風俗的差異可能與健康風險行為有關,因此,山區學童可能較易暴露於抽菸的環境。而有些研究發現,大部分學童抽菸約於五、六年級的時候開始,青少年的吸菸率是否有此城鄉及地理差異則較少有文獻資料探討,尤其是影響學童開始吸菸的相關因素是否也有城鄉的差異,亦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為了使學童抽菸預防計畫奏效,觀察山區與城市學童抽菸狀況很重要,同時也可以瞭解學童開始抽菸的相關原因。此研究由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衛生政策研究組許志成副研究員之研究團隊執行,針對桃園縣國小學童吸菸率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一項調查,瞭解山區與城市學童抽菸行為,並提供瞭解台灣青少年抽菸相關行為之流行病學資料。
根據1994年葛應欽教授的研究資料顯示,原住民抽菸人口較非原住民多;因此,此研究預先假設山區與城市抽菸行為的差異源自於原住民人口的多寡;而根據桃園地區國小學童註冊資料顯示,山區學童超過70%為原住民,與城市的2%、鄉村的6%明顯高出許多。此研究結果顯示,桃園縣受訪學童中從未抽菸者約是有抽菸經驗者的7倍,城市與山區之間並無性別與年齡的差異;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山區學童父母離異的比例較城市學童為高,且山區學童之家庭收入與父母教育程度皆較城市學童為低。山區學童有抽菸經驗者達34.9%,約是城市學童比例(9.6%)之4倍,可證明桃園縣國小學童之嘗試吸菸行為亦存在地區差異。另外,約有60%的桃園山區學童表示,他們曾在學校聽見或看過大人抽菸(包括教師、行政人員等),而城市學童僅有20%表示有此現象,可瞭解影響學童吸菸與否的學校環境,亦存在著城鄉差異,同時學校教師的抽菸行為確實會影響學童日後抽菸與否。研究也發現,父母或好友有抽菸經驗者,山區學童的吸菸盛行率亦較城市者為高。
研究團隊進一步探討此一影響學童吸菸的學校環境是否獨立於其他已知的因素,以多層次邏輯回歸分析法控制了會影響學童嘗試吸菸的人口學特性(如年齡、性別、單親家庭、雙親教育程度以及家庭收入)、社會環境特性(如家人與朋友之吸菸狀況),以及個人之其他危險健康行為(如飲酒與嚼食檳榔)等之後,發現山區學校的環境使學童易於嘗試吸菸的機會,大概是城市的學校的2.87倍。
表一、多重邏輯式迴歸模型之個體與學校層級特徵之校正風險比(AOR)與95%信賴區間
此研究是本院「學校抽菸調查計畫」的一部份,該計畫於2004年進行問卷調查,對象除了學校學生之外,亦連同瞭解家長抽菸狀況。利用分層抽樣法從桃園地區173所國小(其中161所學校位於城市,另外12所位於山區)選出城市學校8所、山區學校5所,研究對象為三年級與四年級的學童。在13所學校裡有1,855名學童符合訪問條件,其中1,585名學童(佔85%)完成問卷調查,平均年齡為8.9歲,有89.1%為城市學童;給予受訪學童家長之說明信函以及同意書,回收率亦達85%。
根據研究結果,我們建議在山區推廣無菸校園,甚至嚴禁於校園抽菸,應可減少學童日後成為抽菸者。此政策的推行與實施或許不易,但仍應設法消弭山區與城市抽菸行為的差異。由於研究對象為國小三年級與四年級的學童,家長的抽菸行為對學童是否嘗試抽菸亦有很深的影響。此研究結果已發表於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 79 (2009):67-73。《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審校: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衛生政策研究組許志成副研究員;圖:期刊封面》
Copyright (C)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