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8 期
會議報導 2009亞洲國際真菌學術大會暨第十一屆國際海洋及溪流真菌學研討會紀事 Report on AMC 2009 and 11th IMFMS 繼1998、2004和2007年之後,英國海洋真菌學權威E.B. Gareth Jones教授所推動的國際海洋及溪流真菌學研討會與國際真菌學術協會(Asian Mycologyical Congress, AMC)第四次合辦「2009亞洲國際真菌學術大會暨第十一屆國際海洋及溪流真菌學研討會(Asian Mycological Congress 2009 & 11th International Marine and Freshwater Mycology Symposium)」。
此次會議於2009年11月15日至19日假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行,由中華民國真菌學會、亞洲真菌學術委員會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共同主辦,國際真菌學術協會、日本真菌學會、英國真菌學會、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國立中興大學和國家衛生研究院協辦,主要目的為展現真菌領域的最新研究趨勢及方向,進行專業知識與研究成果的資源相互交流,建立國際合作與策略聯盟關係,對台灣相關經濟產業發揮積極助益,也對於台灣真菌學的推廣有重要貢獻。
此次與會者包括來自台灣、中國、日本、印度、印尼、香港、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新加坡、韓國等亞洲各國,及墨西哥、荷蘭、德國、俄羅斯聯邦、紐西蘭、瑞典、英國、美國、澳大利亞、伊朗等歐美各國計約300多位人士。會中特別邀請美國農業部(USDA)Amy Rossman研究員、德國杜賓根大學Franz Oberwinkler教授、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植病系Jack D. Rogers教授、泰國國家基因工程與生物技術中心(BIOTEC)E.B. Gareth Jones特聘教授、國際真菌學術協會主席暨荷蘭CBS菌種中心Pedro Crous所長、台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植微系)曾顯雄教授和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CABI)Paul M. Kirk研究員等專家學者蒞臨演講。
此次議程含括擔子菌之分類及類緣關係、真菌植物病理學、子囊菌之分類及類緣關係、真菌生長與發育之調節、菌根菌、真菌生態及群落、真菌資源及其應用、真菌生物地理學、醫學及藥用真菌、其餘陸生菌類之分類及類緣關係、真菌生理及生化-生物活性物質、真菌資料庫及名錄、菇類栽培、植物內生性真菌、真菌遺傳資源之多樣性及其利用、炭疽菌Colletotrichum 之最近研究進展、海洋真菌之分類及類緣關係、水生真菌之生物活性物質、極端環境之真菌、低等菌類之分類及類緣關係、淡水真菌之分類及類緣關係、海洋及紅樹林真菌之生態等22項專題研討與科學壁報展示,並舉辦「成果導向真菌教學法」和「真菌資料庫及名錄」兩場研習會。筆者將其中幾場感興趣的演講內容摘要如下。
第一天的大會演講由Franz Oberwinkler教授主講heterobasidiomycetous fungi的多樣性,真菌分類學家Amy Y. Rossman博士主講造成植物潰爛的病原菌系統分類進展。Rossman博士比較先前ICBN Article 59的規則將同一菌種有性和無性生殖的真菌分別命名,提倡將每一種真菌給與特定名稱的命名。同一菌種有2個命名容易造成使用的麻煩與困擾,因此未來的目標是將一種真菌統一改以一個科學性的名稱命名,這也是本次大會所討論的重點。另外,雖然目前被鑑定的真菌有10萬餘種,但還有許多待鑑定的菌種,如何利用分子生物方法鑑定菌種的基因序列是另一個研究方向。內轉錄區間(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的DNA條碼(barcoding)目前看來是較無爭議的,但仍有許多菌種需要第二個基因序列才能準確的鑑定菌種;此外,型態的觀察仍是研究多變真菌不可或缺的一環。
台灣大學植微系劉瑞芬教授演講關於卵菌綱植物病原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降解細胞壁酵素的功能分析。P. parasitica 為了侵入植物寄主,需要分泌細胞壁降解酵素endopolygalacturonas(endoPG)和xylanase,對許多植物造成嚴重的病害。劉教授實驗室選殖出在P. parasitica 會轉譯出endoPG的多基因家族,包括pppg1 到pppg10 基因,利用即時定量聚合酶連鎖反應方法,證明在感染植物期間某些基因被高度誘導表現。而以菸草的馬鈴薯X病毒農桿菌感染法(Potato virus X agroinfection)系統研究這些pppgs 的功能,發現不同種pppg 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包含植物生長矮小、頹壞、葉子捲曲、似銀色葉子和葉柄的裂開等。
台灣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部門安寶貞研究員的演講是關於由Phellinus noxius 菌感染的台灣常見木本植物褐根病,被感染的植物表皮會產生褐色菌絲附著,並在木材組織長出褐色網狀線紋。資料顯示,台灣近來被P. noxius 感染的植物多達147種,除了海拔高度超過1200公尺的山林外,受感染的物種遍及水果樹、觀賞植物及林木,包括龍眼、荔枝、榕樹、樟樹等台灣重要的經濟作物,因此極需了解P. noxius 的特性以進一步抑制感染。演講中提到加入大量的尿素與殺真菌劑可以有效抑制褐根病發展,在土壤裡加入5% triadimefon和25% prochloraz後4個月即可以完全殺死P. noxius ,可作為楬根病的治療方法。
第二天由Jack D. Rogers教授演講「真菌分類學的根源」,說明如何讓真菌分類更臻完善。E.B. Gareth Jones教授則演講海洋真菌學的近代發展,提到越來越多有關海洋真菌生物活性物質、生態學、分子生物學等的研究結果被發表出來。菲律賓東方大學生物系的Axel Arriola博士提出以植物叢枝菌根菌(vesicular-arbuscular mycorrhiza)和化學肥料處理可以達到高山重新造林的目的。
約有150種真菌會對人類造成感染威脅,這些病原菌不但造成局部性的表皮感染,還會引起散播性的全身感染。有鑒於真菌感染個例在近年有增加的趨勢,亞洲國際真菌學術大會於是開闢「醫學及藥用真菌」專題進行深入討論。念珠菌是最常引起人類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印度尼赫魯大學(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生命科學院Rajendra Prasad教授、中山醫學大學生物醫學科學系謝家慶博士、臺北醫學大學蘇慶華副校長及本院感染症研究組羅秀容博士分別在念珠菌的抗藥性、型態變化、致病力、有性生殖與流行病學做精闢的演講。曾顯雄教授則演講靈芝交配型與出菇相關基因之選殖與分析,發現可能與靈芝子實體型態分化相關的基因。馬來亞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Vikineswary Sabaratnam教授提出新日本靈芝(Ganoderma neo-japonicum )和虎乳靈芝(Lignosus rhinoceros )在藥用菌產業的發展。
最後一天的主要議題為真菌資料庫的整合與管理。因為真菌的種類非常多樣,所以整合所有真菌的資料庫非常重要,可以提供個人或是組織研究計畫正確的真菌資訊、完善的管理以及編列,以利研究進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吳聲華研究員介紹台灣真菌的發現歷史,目前台灣已有6207種真菌被記述,但在台灣可能存在26000種真菌,表示台灣才發現1/4的真菌種類。而目前台灣已知的真菌,可以經由台灣真菌名錄網站查詢 。中國科學院的戴玉成研究員提供詳細的中國食用與藥用真菌資料,目前已記錄100種食用真菌和540種藥用真菌,其中200種是市場常見的,60種是可以被栽培的。在中國北部約有100種真菌可被食用或藥用,其中65種有藥效功能,且大部份的藥用真菌可以用來抗癌。
此次大會成功促進台灣與各國相關領域的互動,與會者都表示獲益良多,尤其是在真菌的命名與分類、病源性真菌的致病機制、真菌資料庫的整合等方面的研究更是成果豐碩。本院羅秀容副研究員特別提出可以藉由加強完整資料庫的建立,改良命名方法,促使菌種分類法一致,並可深入功能性的研究,使真菌學領域更趨完整。《文/圖:感染症研究組林志兆研究助理(左圖)、交通大學生物科技系柯惠菁博士生(右圖);審校:羅秀容副研究員》
Copyright (C)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