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0 期

健康知識
WHO回顧2009年重大健康議題
WHO reviews key health issues in 2009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9年12月底回顧當年全球最具關鍵性的健康議題,其中H1N1新型流感疫情及防治的發展無疑是最受國際矚目的事件。其他議題還包括全球金融危機對健康的影響、醫療院所在緊急狀態的安全維護、新版國際衛生條例的效力驗證、兒童肺炎死亡率的控制、兒童腹瀉的預防與治療、婦女健康基礎資料的建立、愛滋病抗反轉錄病毒治療指引更新、對抗全球健康風險可預防提早死亡、全球瘧疾疫情之控制、與新型小兒麻痺症疫苗之啟用。此外,WHO也在2009年10月獲頒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王子國際合作獎(Prince of Asturias Award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表彰其在促進國際衛生事務合作上的努力。本文將各項重大健康議題簡單摘要如下。

H1N1新型流感疫情及防治的發展
2009年6月11日WHO正式宣告H1N1病毒自1968年之後再次引發新型流感全球大流行,截至2009年12月27日為止,這波H1N1新型流感疫情已在208個國家或區域造成12,220例確認為H1N1新型流感所造成的死亡個案,目前中歐及東歐數個國家為疫情最緊張的區域,其他國家及區域也都持續通報感染個案。雖然這一波疫情似乎有趨緩現象,但是專家預測未來疫情還可能出現幾波高峰期。

在全球疫情急遽升溫的同時,WHO也和許多合作醫學中心及藥廠合作,在最快的時間內研發與製造出H1N1流感疫苗,將部分疫苗捐贈給95個開發中國家,提供這些國家10%人口所需要的疫苗量,其中知名藥廠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 GSK)便捐出5000萬劑疫苗給WHO,以便分配至貧窮國家進行防疫。目前WHO已掌握16個已進行疫苗防疫措施國家的資料,估計已施打超過8000萬劑疫苗(包括中國的1100萬劑),施打人數也已超過6500萬人。

面對大眾所關心的疫苗安全問題,WHO從已進行疫苗防疫國家的資料中整理出幾項施打疫苗的一般性副作用,包括施打處紅腫熱痛、發燒、頭痛、疲倦及肌肉痛,這些症狀通常都會在48小時內就逐漸消失,即使有些會有比較明顯的過敏現象,也都在所預估的症狀範圍內。其他較罕見的症狀例如吉蘭-巴雷氏綜合症(Guillain-Barre syndrome,導致身體肌肉乏力),雖然尚未有個案因此症狀而導致死亡,WHO仍持續追蹤其與疫苗施打的關係。對於在施打疫苗後死亡的個案,WHO也經由專家團體調查證實與疫苗施打無關,對疫苗施打的安全性仍具有信心。

全球金融危機對健康的影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持續延燒至2009年,不但重創許多國家的經濟與稅收,也使國際間的依存關係受到挑戰,世界各國在個人、家庭及政府層面也都不得不刪減與健康及衛生相關的預算。基本生存及防疫所需的藥物價格飆漲、配給不足或無力取得,使得部分衛生條件較差的開發中國家或區域可能成為疾病防疫死角;已開發國家因應人口愈加老化所需準備的健康照護資源負擔更重;WHO為達到「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要求更普遍更公平的全球衛生條件所需推動的工作與時程,也因為各國衛生事務經費及募款金額緊縮而大受影響。

面對這些受全球金融危機所影響的跨國性衛生問題,WHO已加強與各國及企業界協調持續資金援助,爭取更多外來資源投入,加強資源分配效率,鼓勵開發中國家建立微型貸款機制,保障安全網絡計畫及疾病預防的永續行動,同時也需要透有用的即時資訊來引導國際組織正確地回應。所幸目前已獲得一些國家承諾繼續資助相關活動,有些國家則表示將借此危機重新整頓衛生體系,WHO也將持續努力敦促國際合作。

醫療院所在緊急狀態的安全維護
WHO在2009年4月7日的「世界健康日(World Health Day)」敦促醫療院所及醫護人員以最佳的執業狀態確保緊急狀態時提供安全維護,並要加強對院所內的安全基礎設施的投資,以承受各種危害並即時提供服務。WHO表示,安全的醫院要能在火災、淹水、地震等緊急狀況下具有即時應變能力、持續拯救生命、保護民眾、降低災害痛苦。為此,WHO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也在同年6月17日舉行的「降低災害風險全球平台(Global Platform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大會上,用數個國家的科學證據呼籲各國要加強對醫療及教育系統(例如學校)的保護,以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健康與生命的威脅。

新版國際衛生條例的效力驗證
WHO在2005年國際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通過國際衛生條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 IHR)最新版本,並於2007年6月15日開始實施。新版IHR裡特別規定194個會員國政府、衛生首長及WHO要在偵測到可能引起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時進行通報並採取必要措施。條例的階段性任務(milestones)規定會員國要在2009年6月前對其轄區的公共衛生監測系統(surveillance)及因應能力(response capacities)進行評估,並且要在2012年之前發展並確認這些系統或行動方案確實具有所要求的功能。2009年6月開始爆發的H1N1新型流感疫情曾經上升至第6級(大流行卅pandemic),正好作為第一個階段任務完成後的測試事件,可以瞭解各會員國監測系統及因應能力是否足夠,以及還需再作哪些改善。

兒童肺炎死亡率的控制
肺炎是全球兒童死因的第一位,每年造成180萬名5歲以下小孩死亡,其中超過98%的死亡個案發生在68個開發中國家。為此,WHO及UNICEF共同發動「肺炎預防與防治全球行動計畫( Global Action Pla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neumonia, GAPP)」,預計在2010-2015年間需要挹注390億美元資金,用在68個死亡個案最多的國家。WHO於是呼籲各界資助此計畫,目標是在2015年前保護530萬名兒童免於因肺炎死亡的威脅。

兒童腹瀉的預防與治療
全球每年約有150萬名兒童死於腹瀉(特別是急性腹瀉),比因愛滋病、瘧疾與麻疹所三者所造成的兒童死亡人數還多。因此, WHO及UNICEF在2009年10月共同出版了一本腹瀉行動指引「腹瀉:為什麼兒童持續因此而死亡?可以採取哪些行動(Diarrhoea: Why Children Are Still Dying and What Can Be Done)」,列出7項可以預防與治療兒童腹瀉的計畫,鼓勵各國政府及基金會伙伴們將這些計畫化為行動。指引中提到一種新的輪狀病毒疫苗可以有效預防腹瀉,而新發展的口服補液療法(oral rehydration therapy)及低滲透壓配方補液鹽(oral rehydration salts, ORS)可用於治療腹瀉脫水問題,但是大多數貧窮的開發中國家卻無力提供給兒童,因此改善環境衛生與提供乾淨飲水變成為減少腹瀉的首要工作。

婦女健康基礎資料的建立
WHO在2009年出版一本有關婦女健康的報告「Women and Health: Today's Evidence, Tomorrow's Agenda」,這本報告提供有關女性整個生命史中特定需求與健康挑戰最新最廣泛的證據,包括兒童、青少年、生殖年齡前後、以及中老年時期各階段的資料,以此作為未來行動與政策規劃的基準資料。

愛滋病抗反轉錄病毒治療指引更新
2008年底中低收入國家有超過400萬名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陽性者接受抗反轉錄病毒治療(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人數比2003年增加10倍。WHO估計目前全球大約有3340萬名HIV陽性者,其中大約有3000萬名生活在這些中低收入國家,預計約有970萬名需要接受ART治療。為了協助這些國家建立愛滋病治療與照護的標準程序,WHO在2009年改版用於成人與青少年的抗反轉錄病毒治療指引「Rapid Advic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for HIV Infection in Adults and Adolescents」,作為最佳臨床診療作業參考資料,並且提供診療的工具與其他支援。

對抗全球健康風險可預防提早死亡
WHO在2009年10月出版「全球健康風險報告(Global Health Risks)」指出,透過重視5項健康影響因子而可以使全球人口平均餘命(life expectancy)延長5年。這5項健康影響因子包括:(1)孩童時期體重不足(childhood underweight)、(2)不安全性行為(unsafe sex)、(3)酗酒(alcohol use)、(4)缺乏安全用水、衛生設施與衛生習慣(lack of safe water, sanitation and hygiene)、(5)高血壓(high blood pressure),這些因子是報告中所列24個因子中最重要者,其所造成的死亡人數估計為全球每年6000萬死亡人數中的25%。有關WHO全球風險報告相關訊息,本院第334期電子報有更深入報導。

全球瘧疾疫情之控制
全球目前約有33億人口處於瘧疾的威脅之中,這個數字大約是全球人口的一半,其中已有2500萬人罹患瘧疾,每年大約有100萬人死於這個疾病,而這些人大都住在全球最貧窮的國家或區域。WHO持續努力降低瘧疾罹患人口,並於2009年12月發表「2009年世界瘧疾報告(World Malaria Report 2009)」,摘要收集自108個瘧疾肆虐國家的資料,更新2008年世界瘧疾報告裡的分析結果,並針對世界衛生大會決議在2010-2015年間完成的瘧疾防制工作以及在2008年全球瘧疾行動計畫擬達成目標,進行進展摘要。在說明降低瘧疾的衝擊有助於達成「千禧年發展目標」。

新型小兒麻痺症疫苗之啟用
WHO採取瑞士日內瓦「根除小兒麻痺症諮詢委員會(Advisory Committee on Poliomyelitis Eradication)」建議,開始推動新型口服小兒麻痺症疫苗(bivalent oral polio vaccine, bOPV),並於2009年12月起在阿富汗首次啟用新疫苗,對該國280萬名5歲以下兒童進行防疫工作。這種僅含有2種血清型的2價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es,亦稱脊髓灰質炎病毒)(含第一及第三型血清型),效果比過去使用的3價疫苗(含第一、二、三型血清型)至少好提升30%,也與單價疫苗分開打的效果相當。
《文:編輯中心吳萃慧編譯;圖及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組織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