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RI Communications
第 349 期
院務紀事
本院張新儀副研究員與台灣大學李蘭教授共同指導之張奕涵研究生獲優秀論文獎
'A Study on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Related to Social Anxiety among Students from 4th Grade to 11th Grade' wins outstanding thesis
張奕涵研究生由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衛生政策研究組張新儀副研究員與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管理研究所李蘭教授共同指導,於2009年12月5-6日參加「2009年台灣公共衛生學會、流行病學會暨台灣事故傷害預防與安全促進學會聯合年會」,以「四至十一年級學生之社交焦慮發展軌跡研究」為題參加第20屆研究生論文獎比賽,榮獲大會評選為「衛生教育和社會及行為科學組」第一名。
其研究主要探討4至11年級學生其個人、家庭及學校三者間與其個人之社交焦慮發展軌跡的關係,分析兒童與青少年行為之長期發展研究計畫(Child and Adolescent Behaviors in Long-term Evolution, CABLE)之第二世代樣本(四年級學生)共1,621位學生與其家長在2001至2008年所填答之部分資料,以群體軌跡模型(group-based trajectory model)分析潛在發展軌跡類型。該研究假設個體之間的發展非依照共同的發展趨勢而有類型上的差異,例如並非每個人在相同的年級時期裡皆會增加個人的社交焦慮程度,該方法將隨著年齡或時間而在行為或其他事件上有相似發展的個體歸於同一個群組。該研究除了分析男、女生潛在的發展軌跡類型,並以多項邏輯模式(multinomial logit model)檢視男、女生社交焦慮發展軌跡類型相關之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全體研究樣本之社交焦慮程度於4年級最高,隨年級增加而下降,至7年級時達到最低點,但之後又轉而上升,亦即學童於小學時期之社交焦慮程度雖隨年紀增長有下降的趨勢,但進入國中之後,社交焦慮程度轉而趨於嚴重。女生於各年級之社交焦慮程度皆較男生為高,具有性別上的顯著差異,可能是女生關心社交表現的程度較男生為高,以及女性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發展比較仰賴同儕評價、身體外觀和社交技能,因而更害怕同儕的負面觀感。由此可知,若學生在國小時期的社交焦慮程度有增加的趨勢,則必須非常注意男生進入國中後社交焦慮程度持續增加的狀況,以及女生於7至8年級這一段時期亦呈現快速增加的發展模式。
進入國中後焦慮持續攀升的原因,可能包括進入新環境、於國中壓力大、進入青春期在意他人評價等。分析與學生社交焦慮發展軌跡相關之個人、家庭及學校因素發現,個人的情感變異性人格不論對於男生或女生而言,都與社交焦慮發展軌跡類型有顯著的相關;家庭因素中,父母處罰程度是家人關係中唯一對女性社交焦慮發展軌跡類型有顯著影響的因素,父母處罰程度高者可能會讓孩童對於自己的表現呈現負面的看法,也更在意自己的表現及他人的評價,因而造成高程度的社交焦慮;若男性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與父母親密及信任的關係,則發生非廣泛性社交焦慮症的危險性為具有親密信任關係男性的2倍以上。學生與同儕的相處是學習社交技巧及情緒、自我價值發展的重要過程,本研究發現與同儕互動的程度較低是社交焦慮發展的重要預測因素。
雖然此研究部分變項有選取上的限制,但整體而言,仍希望藉由瞭解社交焦慮發展軌跡類型及相關因素而協助兒童與青少年的發展。建議父母應多給予陪伴與照顧,不要吝嗇稱讚和鼓勵孩子,並試著去聆聽他們的需求。此外,也建議父母及老師應鼓勵學生多與同儕互動,注意學生與同儕互動相處的模式,以提早給予幫助或介入,為國小學生規劃預防及降低社交焦慮之介入計畫。
《資料:張奕涵提供;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審校:張新儀副研究員》
學術活動
研究發展
健康知識
學術交流
院務紀事
會議報導
人事動態
出版資訊
影音節目
知識產權
GPN4909205633
查詢
訂閱
最新著作
取消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