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張仁建研究員發表在2005年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的研究顯示,在中國沙塵暴路徑中途左右的北京,沙塵暴期間空氣中懸浮微粒濃度比非事件日要多出5倍左右,其中主要是較粗的微粒(>2μm),主要成分與地殼元素組成相差不大,但含硫與氯的水溶性離子成分與工業相關的金屬元素如硒(Se)、鎳(Ni)、鉛(Pb)、溴(Br)、鋅(Zn)及銅(Cu)的含量卻明顯增加,顯示沙塵暴的行進過程中,會捲起、攜帶並累積工業廢氣中的有害物質。
私立弘光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方國權教授研究團隊發表於2006年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的研究,分析台中港附近區域PM10以下空氣懸浮微粒中所含的有機成分多環芳香碳氫化合物(PAHs),結果發現附著於PM2.5的整體PAHs含量比在PM2.5-10微粒者高,PM2.5微粒所含的PAHs成分以phenanthrene、fluoranthene、pyrene、indeno(1,2,3,-cd)pyrene及benz[ghi]perylene最高;經過測點間的資料比對,發現這些PAHs很可能是來自交通排放、煤炭燃燒、燃料與石油的不完全氧化與裂解。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紀凱獻博士等人發表於2008年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的研究發現,台灣北部海岸及台北市空氣中戴奧辛物質(PCDD/F, polychlorinated dibenzodioxin與dibenzofuran)及多氯聯苯(PCB,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在2006年亞洲沙塵暴發生期間的含量會比平常日增加2-3倍左右,依據事件前後資料比對,發現多出的含量可能是隨著沙塵暴來自中國,其中又以台北市所測的八氯戴奧辛(OCDD, octachlorodibenzodioxin)含量增加幅度最大,這種戴奧辛化合物可能導致畸型,促進突變或腫瘤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