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4 期

人事動態
奈米醫學研究中心黃東明助研究員升等為副研究員
Dr. Dong-Ming Huang of the Center for Nanomedicine Research has been promoted to Associate Investigator


奈米醫學研究中心黃東明博士於2010年10月起升等為副研究員。

黃博士於2002年取得台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博士學位,2004年起於本院幹細胞研究中心擔任博士後研究人員,主要參與奈米醫學國家型科技計畫項下之「奈米粒子在幹細胞追蹤應用之研究」計畫,在投入研究計畫一年多的期間內,就有初步研究成果發表於FASEB Journal,成績斐然。於2006年受聘於本院奈米醫學研究中心擔任助研究員。

黃博士初期的主要研究領域為發展用於幹細胞活體追蹤之多功能奈米粒子平台。研究團隊以多(中)孔性矽奈米粒子(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s)及結構為球型的「矽@氧化鐵粒子」(氧化鐵為核心,矽為外殼)標定人類骨髓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結果發現這2種奈米粒子對幹細胞的磁性標定效果良好,可以利用臨床上使用的磁振造影機器在活體外及活體內偵測出幹細胞內的氧化鐵訊號。

研究團隊於2008年開始以臨床使用之商品化氧化鐵奈米粒子Resovist磁振造影顯影對比劑,進行幹細胞標定的後續實驗,試驗其對幹細胞安全性,並於活體動物中建立動物模式平台。在生物安全性研究成果中發現Resovist除了會使幹細胞增生外,其所引發幹細胞一連串的訊息傳遞,會影響幹細胞分化成骨頭細胞(osteocytes)的能力;此外在老鼠腦腫瘤模式中,將神經膠質瘤細胞(glioma cells)植入老鼠右腦形成腫瘤後,在另一邊植入經過Resovist標定的人類幹細胞,可藉由臨床磁振造影觀察到幹細胞往腫瘤所在位置移動;進一步以活體外機轉的輔佐探討,活體內幹細胞的移動的確是受到腦腫瘤的吸引所致。研究成果已刊登於Nano LettersBiomaterialsSmall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等國際期刊,成果豐碩。同時,黃博士研究團隊積極拓展其研究領域:新穎性奈米粒子的開發、超順磁性氧化鐵奈米粒子在幹細胞顯影的應用、以及奈米粒子在生醫應用的新策略。

近期,黃博士及其團隊更發展了一項由紅血球微囊(RBC-derived vesicles, RDVs)為奈米載體的新穎性系統,在進行體外與體內之細胞核磁共振造影時可以有效率地傳遞超順磁性氧化鐵奈米粒子(USPIO)至人類骨髓MSCs。研究結果顯示,紅血球微囊除了容易地自人類紅血球大量產生,並可將USPIO封包起來而有效率地內化至MSCs使其被核磁共振造影,此外,亦極具生物安全性,具有取代現有奈米載體之極大潛力。研究成果已刊登於Nanotechnology
《文:編輯中心整理;圖:黃東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