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3 期

研究發展
台灣糖尿病盛行率趨勢之性別差異研究
NHRI researcher reports on gender differences in trends in diabetes prevalence from 1993 to 2008 in Taiwan


糖尿病自1983年以來已是台灣前5大死因之一,其2007年之死亡率為每10萬人有44.6人(以世界衛生組織(WHO)2000年人口資料校正後為35.5人),2007年的糖尿病男性死亡率為每10萬人有43.1人,女性為每10萬人有46.2人,而男、女性近5年的死亡率分別增加了18%與15%。已有研究比較醫師開立死亡證明時的描述差異,使得各個國家的死亡率報告直接比較會有困難,是以,疾病的盛行率或發生率可能是瞭解疾病嚴重程度的較佳指標。先前一項全國性調查的報告指出(調查時間為1993至1996年,研究對象之年齡大於等於19歲),男、女性糖尿病的盛行率分別是3.7%與6.3%。另一項自1993年12月至1996年10月的社區資料研究指出,男、女性糖尿病粗發生率分別為每千人有9.8人與9.0人,以WHO1976年人口資料校正後之男、女性糖尿病發生率皆為每千人有8.9人。而另一項以全國健康保險資料的調查指出,1996年的發生率為1992年的1.8倍,此發生率增加應與盛行率增加有關。

台灣已致力於糖尿病與肥胖的預防與控制,衛生署自1993年委託中央研究院定期且持續地執行「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以做為評估國人飲食現況,制訂營養相關政策的重要依據;然而男、女性對健康照護體系的利用性有明顯的不同,此點亦可應用於糖尿病之照護與預防。本院群體健康研究所醫療保健研究組張新儀副研究員、許志成副研究員、潘文涵研究員及其研究團隊以台灣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The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s in Taiwan, NAHSIT)的資料,於不同時間利用多段分層集束抽樣方法收集國人健康相關資訊,以1993至1996年(NAHSIT 1993至1996年,以下簡稱第一次調查)與2005至2008年(NAHSIT 2005至2008年,以下簡稱第二次調查)分析糖尿病盛行率、空腹血糖值以及相關因子(如腰圍、三酸甘油脂值)的時間趨勢,並瞭解男性與女性之差異。

第一次調查的資料範圍涵蓋台灣地區359個區市鄉鎮,並根據飲食型態、都市化程度、與地理位置分為客家與山地、東部地區、澎湖群島、直轄市、省轄市、省一級、省二級等7層;以等比例機率抽樣自每層選取3個鄉鎮,以同樣的方式再自每個鄉鎮抽樣出3個村(或里);之後將每個調查地區的受訪者依據年齡與性別分為7群組,再自每個群組抽樣出8或16個受訪者。此調查為期3年,期間以仿拉丁平方設計(pseudo-Latin square design)進行不同季節的調查,以期平衡因季節不同而影響攝食差異;訪員皆於受訪地區駐留3週以進行入戶訪問。衛生工作人員於第3與第4個週日參與訪員團隊以進行受訪者的健康檢查,包括:體位測量、血壓、心電圖、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抽血及記錄空腹時間。第二次調查的抽樣方法與第一次調查的類似,依據地理位置與都市化程度分為7個區域,北台灣有2層、中台灣、南台灣與東台灣各1層,客家與山地、東海岸、澎湖群島則是超倍抽樣;其餘的抽樣方式則與第一次調查相似,體檢資訊包含糖尿病患者自我陳述病史、服藥情形、以及測量空腹靜脈血糖值。年齡大於或等於19歲參加第一次調查與第二次調查的受訪者人數分別是2,700人與1,661人,回收率分別為74%與65%。二次調查的一些血液生化值比較如下表所示。


比較第一次調查與第二次調查之受訪者的空腹血糖值、三酸甘油脂與腰圍等資料。空腹血糖平均值第二次調查的值(102.22 mg/dL)較第一次調查的值(95.41 mg/dL)為高,各年齡層分組的值也是如此;在性別比較上則發現,男性第二次調查的值(103.98 mg/dL)較第一次調查的值(93.85 mg/dL)有明顯的差異,且各年齡層皆呈現此種現象;女性第二次調查的值較第一次調查的值為高,但僅有壯年年組(31至44歲)的值達統計顯著水準。在腰圍比較的部份,第二次調查的值明顯地高於第一次調查的值,特別是壯年組與老年組(≧65歲),前後差異達5公分;女性的腰圍亦有增加,但不如男性來得明顯。此二次的調查裡,整體的三酸甘油脂則無明顯地不同,然而男性老年組則於第二次調查時有明顯地增加,而女性青年組(19至30歲)的值明顯地降低。

分析糖尿病的粗盛行率與年齡標準化後之盛行率發現,第二次調查的值皆明顯地較第一次為高;男性的標準化盛行率自4.57%升高至9.28%,以年齡分組而言,老年組自7.28%升高至27.95%更顯得驚人;女性的盛行率則無明顯增加的趨勢。此外,採用邏輯式迴歸法分析個別調查資料以及彙總資料,以瞭解人口特性、三酸甘油脂、腰圍與糖尿病的關聯,鑑於BMI與腰圍具高度相關性,是以採用腰圍以為肥胖的測量單位;分析結果發現,男性於第一次調查時的糖尿病患者較女性為低,然而第二次調查時男性的糖尿病患者較女性為高,年輕族群(19至64歲)的糖尿病患者明顯地較老年組為低;調查還發現,高三酸甘油脂(≧150 mg/dL)的人明顯底較易罹患糖尿病,其前、後二次調查的風險比分別是2.14與2.69。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 90 cm,女性的腰圍≧ 80 cm)亦明顯地與糖尿病有關,其前、後二次調查的風險比分別是2.52與1.93。在分析性別與時間的相關性時發現,糖尿病盛行率的時間趨勢有性別上的差異,男性糖尿病患者有增加的趨勢,女性則無。而年齡、三酸甘油脂與腹部肥胖等三項因子,不論性別皆與糖尿病相關。

研究發現,第二次調查的糖尿病粗盛行率(9.05%)明顯地高於第一次調查(5.33%),此結果與腹部肥胖隨著時間增加的趨勢相同,特別是男性,糖尿病盛行率從4.28%升高至10.91%,女性的增幅則沒有那麼明顯(自6.43%升高為7.23%)。此外,不論將兩組資料彙總、分開分析男性或女性資料,皆可發現三酸甘油脂、腹部肥胖與年齡皆與糖尿病有關;三酸甘油脂與腹部肥胖對糖尿病的影響則是男性遠高於女性。台灣女性糖尿病的預防較男性為佳,可能是肥胖控制的成效;糖尿病預防包括:體重與飲食控制、運動及改變生活方式(例如戒菸),可以發現,自從實施全民健康保險後,女性利用健康照護服務大幅地增加,健康照護服務的利用亦是糖尿病預防的重要因子。然而,飲食控制對年長的女性國人並不容易,由於不願意浪費食物,他們常會在餐後仍將殘羹剩飯吃完,這也可能是年長女性腰圍仍然居高不下的原因。因此建議應評估健康檢查、身體活動與飲食習慣等以瞭解糖尿病預防的潛在阻礙。

每項調查皆根據當時人口加權,由於二項調查的人口結構不同,因此分別呈現粗盛行率與年齡標準化後之盛行率加以比較。此外,健康狀況較為不佳的人似乎比較願意參加健康檢查,但每項調查皆可能有此偏差,因此應不會影響分析結果的趨勢。此研究結果發現,特別對女性而言,健康照護政策會減緩糖尿病盛行率的增加,此項發現與肥胖控制的結果一致。對中年人口的糖尿病預防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健康促進計畫的對象除了一般人之外,高危險群,特別是男性,更需要降低腰圍與糖尿病盛行率。此論文已發表於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2010, 90 (3): 358-364。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審校:群體健康研究所醫療保健研究組張新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