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6 期
出版資訊 遙遠的距離:遠距照護之問與答 NIH publishes So Far Away : Twenty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long-distance caregiving 隨著平均餘命延長、老年人口增加、疾病型態改變等,醫療需求亦因人口結構改變而異。許多國家因應高齡化社會來臨、家庭型態改變,制訂長期照護的相關政策,而為能在地照顧行動能力較為不便的年長者,各國也紛紛推展遠距照護。美國國家衛生院老年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出版「遙遠的距離:遠距照護之問與答」小冊子,利用問答形式提出遠距照護常見的問題,若您是遠距照護者(需要照護的家人並非就在您身旁者),可以參考此小冊子裡介紹的有用的觀念,每個人可以依照個人的經驗與面臨的問題加以修改,以適合自己的情況。
瞭解您所需知道的。經驗豐富的照護者會建議您盡可能地多瞭解自己父母的疾病、用藥以及可獲得的資源。這些資訊可以幫您瞭解發生了什麼問題、預測病痛的發生、防止危險並協助醫療處理等,瞭解全貌可以讓您更容易地與醫師討論病情。在可能的範圍內,當家人接受醫療照護時,應有1名家庭成員是可以商量討論的。不論是紙本或置於網路,應將所有重要的資訊整理在一起,包括:醫療、社會服務、聯絡電話、財務議題等,並提供副本給其他照護者且持續更新資訊。
規劃探訪事宜。每一次探訪需要照護的家人(父母)時,都會覺得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因此,建議前往探訪前,先與需要照護的家人(父母)談談,瞭解被照護者想在您去探訪時做什麼,如此便能在探訪時做完更多您想做的且減輕自己的壓力。若您並非主要的照護者,那麼建議您事先與主要照護者溝通並瞭解其需求,例如在您探訪的那段時間內,可以處理一些照護責任。這些皆有助於讓您清楚地列出每次探訪的實際目標,例如,您母親可能需要一些新的冬衣、或者您母親需要拜訪其他家庭成員、又或者您是否應該與您母親的醫師談談;瞭解被照護者所需要的支援為何,並確認這些需求的優先順序與您這次探訪可以完成的項目,其餘的則留待下一次探訪時處理。
切記確實與您的家人共度探訪時光。在探訪時,也可以做一些非關照護的事情,例如可以租影片與家人一起觀賞,或規劃一趟訪友/探親之旅,也可以陪家人一起上教堂、做禮拜,或者只是開車兜風。嘗試花時間做一些簡單容易的事,可以幫助每個人放鬆心情,也可以因此與家人有更多的回憶。要牢記的是,行程的重心是被照護者(您的父母),那些讓您分心的事則回家再說吧!
與家人取得聯繫並保持聯繫。結合科技的發展,現在許多家庭可以利用視訊會議與醫師、照護團隊或療養院的工作同仁共同參與對話,以便能得到父母親(被照護者)的健康情形與目前的狀況。有時候與社工人員對談、維持人際關係也很重要,與被照護者同社區的鄰居,有時能提供一些實際的觀點,讓您更瞭解實際的狀況,以便做決定的參考。有時僅僅是一通電話或一封電子郵件,透過如此簡單的方式,卻能讓您清楚地掌握被照護者最新的狀況以及真正的需求。
協助父母(被照護者)保持聯繫。例如可以在療養院裡加裝私人的電話,這樣可以讓被照護者得以方便與家人取得聯繫;或者,給被照護者行動電話(並告訴他們如何使用)。進一步地,若可能的話,還可以幫忙設定快速撥號給常聯繫者,例如醫師、朋友還有自己,別忘了將快速撥號的號碼寫下並與電話放在一起,方便使用。
學習更多照護知識與技能。無論您是否為主要照護者或是遠距照護者,接受一些照護訓練是很有幫助的。透過培訓課程,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照護技巧,例如如何安全地將被照護者自床鋪移動至椅子、如何協助沐浴、如何預防或處理褥瘡、以及基本的急救知識與技能。
收集被照護者的資源清單。透過網際網路搜尋可以讓您找到一些有用的資源,蒐集被照護者所在地的相關資訊,例如當地的社會服務機構、醫療院所等。 這本小冊子希望透過問答的方式,可以協助解決需要遠距照護家人時所面臨的一些問題,同時也建議如果有一些不錯的觀念、想法或作法,可以回饋給美國國家衛生院老年研究所。
我國65歲以上人口於1993年底超過總人數的7%,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高齡化社會,鑑於此,行政院衛生署自2007年起推動「遠距照護試辦計畫」及2008年推動「遠距照護服務改善與品質提升計畫」,經由居家/社區式和機構式2類遠距健康照護服務模式,發展整合性、連續性的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網絡;「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發展計畫」自2010年起全面服務,透過服務模式複製擴散的委託辦理,包括北、中、南及東區4個照護團隊。此外,隨著遠距健康照護的推動,也帶動相關產業之投入,包括:生活服務業者、醫療器材業者、資訊服務業、電信業者、保全業者、交通業者、人力派遣業者等;結合醫療服務與上述產業,未來應可減緩急性醫療的負擔與壓力,使年長者可以得到更完善的照護與服務。
參考資料:美國國家衛生院老年研究所網頁 。
行政院衛生署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發展計畫網頁 。
台灣老年學論壇網頁 。《文:編輯中心陳筱蕾整理;圖:出版品封面》
Copyright (C)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All rights reserved.